原標題:
2016年4月17日,作為北京電影節紀錄單元的重要活動,“中國紀錄片産業論壇”在國家圖書館成功舉行。論壇由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教授主持,來自中國、韓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地的製作人、運營人濟濟一堂,以平臺、跨界、電影為核心詞,探討紀錄片的産業前景。
紀錄頻道開啟新戰略
2015年,隨著湖南金鷹紀實頻道上星,與央視紀錄頻道、北京紀實頻道、上海紀實頻道形成4家衛視紀錄頻道傳播格局,平臺佈局已經完成。但紀錄頻道依然是行業的核心力量,頻道的舉措決定了全國紀錄片的基本走向。
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副總監汪飛舟對紀錄頻道進行了發言,紀錄頻道的主要任務是對內平衡電視傳播的生態,對外做好宣傳工作。在頻道戰略中,社會現實題材成為未來重點選擇的區域。講好中國故事仍然是紀錄片的首要目的,同時頻道希望加大在國際方面的合作。
北京紀實頻道主任陳大立講到目前紀錄片的困惑:産能相對過剩,鋼性需求不足,同吃同購的現象比較嚴重。我們講求紀錄片要多樣化,要講好中國故事,但70%都在講中國的歷史故事,當下故事講的少。北京紀實頻道自上星開始,大的紀錄片作品很少,主要原因是頻道自身的投入和規劃問題。從去年開始著重打造中小型的紀錄片,目前頻道有200多部自製的自主版權的單片。未來,頻道希望通過産業化的分享和創作來佈局,並想要通過跨界的形式來做紀錄片。
上海紀實頻道總監幹超講到,紀實頻道自2014年上星以來落地速度快,目前已有4億人口。頻道秉承原有的傳統:對社會的關注、對現實的關注以及對歷史的反思,體現紀錄片的責任感、普通人的生活情感等。在戰略上,頻道致力於探索如何從為播出而製作轉向為社會而製作。去年6月份成立國資控股公司雲集將來,第一個項目《跟著貝爾去冒險》,項目資金8000萬左右。
湖南金鷹紀實頻道副總監黃彩良,2015年頻道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上星。從去年開始,頻道一直在不斷的嘗試,目前大的格局已經定下來:青春、産業。未來頻道的發展也將圍繞此格局繼續進行探索。
中國教育電視臺副總編陳宏講到教育電視臺自身的形態與紀錄片專業頻道是不同的。目前教育臺正積極探索節目形態的跨界:向虛構跨界,但必須是真人真事,有戲劇性的衝突,最後通過紀實的手法來表現。
紀錄片産業如何跨界共贏
近年來,紀錄片與産業的跨界合作逐漸增多,如銀行、汽車、奢侈品等。這不是一種簡單的經濟行為,而是逐漸成為一種品牌合作。二者不僅是品質互融,更是價值聯動。
北京五星傳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胡小鹿在講到跨界合作時,認為當下的題材,跨界傳播是必然的事情。講到《第三極》與什麼樣的品牌來合作?認為,VOLVO是“漂亮的實力派”,它的品牌理念與《第三極》的主題相近,同樣注重人文精神的傳播。同時商業元素的加入,前期預熱的“線上+線下”,活動的多樣化,可以帶來更多的可傳播事件。
VOLVO汽車中國區企業傳播副總裁寧述勇在講到與《第三極》的合作時,注重雙方價值觀的契合。VOLVO品牌強調以人為尊,希望把品牌自身所傳達的理性、人文精神等傳播,而《第三極》在理念上是一致的。雙方的合作,可以實現共贏。
探索亞太電視網製作與開發副總裁魏克然講到,探索與企業品牌合作的歷史較長,在2002年就已經有品牌合作。而近幾年與中國的合作比較多,與中國寶馬、中國移動等都有合作。探索的跨界合作,首先要了解品牌的理念和價值,了解品牌能為探索做什麼,雙方找到合適的觀點,並通過紀錄片的形式,把雙方共同的價值挖掘出來。
探索亞太電視網高級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張方,通過與寶馬品牌的合作,探索創作的思路是根據客戶本身的需要,為期量身定做紀錄片,既能夠彰顯節目的價值,更能凸顯産品自身的理念,實現品牌與節目的跨界結合。
紀錄電影有沒有市場空間?
2015年,中國紀錄電影《旋風九日》、《喜馬拉雅天梯》也表現出一定的市場潛力,但都沒回本。連《舌尖上的新年》這樣的大IP都沒贏得票房。是否紀錄電影就沒有市場空間?
否!繼續2009年票房黑馬《牛鈴之聲》以後,2015年韓國低成本紀錄片《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為韓國創造了2.3億人民幣的票房奇跡。此片被第六屆北京電影節紀錄單元選為開幕影片,並特地邀請導演陳模瑛參加論壇,與中國電影人分享市場經驗。
中國紀錄電影什麼時候會冒出一匹黑馬?大家拭目以待。
此次論壇由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與北京國際紀實影像産業基地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