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編輯看到一篇年輕的教師寫的文章,裏面説到“他還年輕,捧著所謂的鐵飯碗。”,但老無所依的不安定心理決依舊圍繞著他,“更不用説擁有著雙重身份,遊走于城市和農村之間的農民工這類群體了。” 誠然,這種危機感的産生並不是偶然。調查顯示,與西方發達經濟體的養老難題不同,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夾雜著歷史因素和制度制衡,因而更加的難以治理,首先,我們是未富先老,1999年我國人均不足3000美元時就已經開始步入老齡化。其次,計劃生育政策使我國少生4億多人,老年人增長相對速度更快,使我國“跑步”進入老齡化,成為世界上“老得最快”的國家。 而面對嚴峻的“老齡化”問題,政府和個人都在探討和實踐著一系列的“養老模式”,然而無一例外的,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實施危機”。
“以房養老”也被稱為“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將自己的産權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在國外,“以房養老”是用來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常用手段,因此,銀監會專門就此開展了專項的調查。 不過,遺憾的是,9月28日,在全國政協舉辦“大力發展我國養老事業”提案辦理會上,參與該調查的人士指出,由於我國的房屋産權是70年的,以房養老將很難在我國推行。 除了産權制約之外,“以房養老”還面臨著打破傳統觀念方面的問題,在記者隨機採訪的9位老人中,僅有一位認同“以房養老”的方法,而其餘的大部分老人都認為房子要留給子女,無法接受房子抵押給別人,最終“一無所有”的這種模式。
社保基金,是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負責管理的由國有股減持劃入資金及股權資産、中央財政撥入資金、經國務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及其投資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會保障基金。 社保基金是國家把企事業職工交的養老保險費中的一部分資金交給專業的機構管理,實現保值增值。因為其國家保障的特殊性,成為更多人養老的選擇,老百姓俗稱其為“養命錢”。 然而,最近被媒體報道屢屢提出的社保基金縮水的問題,無疑是給指望憑其養老的民眾們,狠狠的潑了一盆冷水。 然而,目前通脹高企的宏觀經濟環境下,當存在銀行的九成社保基金,面對暫時無法調節的“負利率”,答案就等於長期處於貶值狀態。若僅以CPI作為參數,過去9年裏CPI平均漲幅為2.2%,社保基金年均收益率不足2%,總計貶值數額高達百億。
“現在的孩子太不爭氣了,現在我們辛辛苦苦工作,掙到的錢還不夠他們揮霍的呢,等他們養老?沒門”,北京出租車司機李師傅不無憤慨的向記者抱怨,“不過也不能完全怪他們,現在工作也不好找,孩子沒錢難道叫他們流落街頭?至於以後,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李師傅的抱怨恰恰反應了當下社會“啃老”的尷尬情形,年青人往往因為自身競爭力的不足,或者是結婚買房等眾多原因,把父母窮極一生所積累的資産一點一點搬完。就此類情形,許多專家就疾呼老年人要“勇於説不”,對子女的要求不能一味滿足,也要留出自己“過冬的糧食”。 根據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中國發展中心秘書長鄭森源的測算,若想過上富足退休生活,退休時累計財富到500萬元才能完成預期目標。對於而目前還未到老年階段的中青年人來講,未來想要“老有所依”,觀念恐怕要從“養兒防老” 轉變為“養老防兒”。
“養老雙軌制”的“劫貧濟富”效應具體體現在,其一,養老負擔(支出)上的“劫貧濟富”。根據規定,無論是普通企業職工,還是城鎮居民、農村居民,若要參與養老保險,個人首先均須負擔繳納一定的保險費,如企業職工的養老費佔到工資總額的28%,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尤其是公務員則無須繳納養老保險。
在中國一個特殊情況是,住房沒有終身産權而是70年。等到以房養老的老人去世,房子歸放款的金融機構時,産權期限可能所剩無幾了。這不但影響到住房的保值增值,而且給銀行處置變現帶來巨大困難。房屋70年産權是制約以房養老的最大制度障礙。
計算公式:當月繳費額=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繳費基數*繳費比列 案例説明:甲3月工資收入為1700元,甲某的3月份的工資高於全省平均工資的100%不足200%,就應該按照100%繳費。3月份養老保險費應為1487.7*100%*28%等於416.6元(其中單位繳費297.5元,個人繳費119.1元)
登錄 | 註冊用戶 名: |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