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 > 宏觀

新絲路經濟帶:誰將扮演當代的“張騫”?

發佈時間: 2014年04月06日 21: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央視網(記者 閻海東)

  公元前138年與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的使者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不但全方位地了解了中西亞及南歐地區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狀況,而且使西漢王朝的政治影響力投射到上述地區。張騫帶回的大量政治經濟及社會信息,成為漢武帝調整對中西亞的政治戰略根本依據。張騫的兩次“鑿空之旅”,很快激活了中國與亞歐大陸廣袤地區的商貿活動,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也由此發生改變,由中國主導開拓並跨越兩千年曆史的陸上“絲綢之路”就此開啟。

  漢王朝對絲綢之路的開拓不僅僅停留于張騫開拓的兩條路線。張騫之後,班超便將絲路延伸到歐洲到達羅馬,至此,中國到達歐洲的商路完全接通。而此前旨在對東南亞地區進行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也已基本建立,遠達馬來半島及印度。陸上及海上絲綢之路,以其無可取代的國際交流和商貿作用一直延續到元代,世界也因此見證了華夏文明的輝煌。公元14世紀,因被稱為“明清小冰期”的氣候變化,橫貫亞歐的絲綢之路逐漸走向衰落。19世紀70年代,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這條溝通歐亞大陸的東西大道稱為“絲綢之路”,這一概念隨後被世界廣泛接受。

  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9日來到位於德國西部北威州的杜伊斯堡港參觀,目睹了來自中國的滿載貨物的列車進站。杜伊斯堡港世界最大內河港和歐洲重要交通物流樞紐,也是由重慶經新疆跨歐亞直至歐洲的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的終點。這趟歷時16天、行駛上萬公里列車從重慶出發,經過新疆進入中亞,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最終抵達德國的杜伊斯堡,其路線基本與傳統的亞歐大陸絲綢之路重疊,而其沿途所經過的地區,便是被我國近年來在戰略上高度重視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條連接中國和歐洲國際鐵路動脈,成為現代版“絲綢之路”的又一個載體及中歐經貿合作廣闊前景的象徵。

  習近平在杜伊斯堡港表示,中方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秉承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理念,聯動亞歐兩大市場,賦予古絲綢之路新的時代內涵,造福沿途各國人民。

  全球視野下的絲路經濟帶

  “絲綢之路經濟帶”東牽亞太經濟圈,西係歐洲經濟圈,輻射40多個國家,人口總量為30億,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其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目前各國在貿易和投資領域合作潛力巨大。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一直高度重視這條絲綢之路的復興。2013年 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絡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習近平的這一倡議得到了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的熱烈呼應。這一計劃將讓亞歐經濟共同體走向深度融合,由此形成的新的地緣格局必將再度深刻影響世界。

  此後,習近平三度在重要出訪中倡議構建新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被先後寫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國家戰略。

  要理解中國倡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際戰略意義,就不得不先了解一下美國政府于2011年7月正式提出的美國版“新絲綢之路”計劃。美國版“新絲綢之路”集中反映了美國在中西亞地區最新的戰略構思。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幾乎是與美國重返東亞及其亞太戰略同時提出的。美國積極重返亞太一個引人注目的動作便是主導形成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這一“高標準”的小型自由貿易組織,這一旨在重樹美元信用體系的組織平臺所涉及的經濟體將佔據全球一半的GDP和40%的貿易份額。最為微妙的是,這一地區自由貿易組織目前卻有意將中國排除在外。

  而在美國版的陸上“新絲綢之路”設計中,美國則試圖主導以阿富汗為中心,連接中亞、南亞,建立一個區域性地緣政治、經濟結構——這一“新絲綢之路”不是指一條路線,而是指在美國主導和支持下形成廣泛的地區交通和經濟的聯絡網絡,使中亞、阿富汗、南亞地區成為共同的經濟市場,美國在這一地區的戰略意圖明顯。但美國經營阿富汗失敗,使得美國版“新絲綢之路”計劃目前無法有效實施。與此同時,俄羅斯也表示其應在“新絲綢之路”上發揮決定性作用。不過,中國目前與中亞地區的貿易十分活躍,這一有利形勢,為我國與中亞建立緊密聯絡創造了條件,是我國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重要契機。

  2013年10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提出,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新絲路的承載者

  經濟全球化時代,橫跨亞歐溝通世界貿易的路橋建設之意義重大,是不言而喻的。中國的歐亞大陸橋經營並不是近年來才開始的。早在1990年,橫穿中國大陸東西貫通的第二歐亞大陸橋就正式開通,這條被稱之為“新亞歐大陸橋”的鐵路由隴海和蘭新鐵路與哈薩克斯坦鐵路接軌,東起連雲港,向西經隴海鐵路的徐州、商丘、開封、鄭州、洛陽、西安、寶雞、天水等站,蘭新鐵路的蘭州、烏魯木齊等站,經北疆鐵路到達邊境阿拉山口進入哈薩克斯坦,經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止荷蘭鹿特丹港。新亞歐大陸橋是亞太經濟圈至歐盟目前最為便捷、性價比最高的通道,幾乎輻射了中國東西部重要的經濟區域。新歐亞大陸橋的開通,對中國與世界經濟貿易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巨大。

  2011年3月,以重慶為起點的第三歐亞大陸橋“渝新歐”正式開通運營。“渝新歐”的開通極大地彌補了第二亞歐大陸橋無法輻射大西南的缺憾。渝新歐鐵路經達州、安康、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向西過北疆鐵路到達我國邊境阿拉山口,進入哈薩克斯坦,再轉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至德國的杜伊斯堡,全程11179公里,不遠的將來將直接鏈結歐盟總部所在國比利時。渝新歐鐵路的巨大現實意義正在凸顯:一個輻射我國南方及東南亞的大物流圈由此建立起來。目前從中國南方如上海、廣州到歐洲,海運一般都要36天才能到歐洲,而通過渝新歐鐵路,從長三角、珠三角到重慶只需2天,從重慶到歐洲12天,時間大大縮短。而南亞絲綢之路的謀劃,將更廣泛地輻射西南地區。

  新亞歐大陸橋沿途所通過的區域,在經濟上有著較強的相互依存性與優勢互補性,互利合作前景相當廣闊。裏海以東的中亞地區能源極為富集,煤炭儲量2萬億噸以上,石油儲量約1500億噸,天然氣儲量近7500億立方英尺。

  進入21世紀以來,該地區成為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大國注意的焦點,美國屢屢在該地區顯示自己的存在。而由於能源貿易,中亞各國也已經越來越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活躍地區。近年來中亞四國的經濟增長率平均處於高位,而中亞通往中國的能源運輸管道,更是對雙方經濟發展都至關重要的“能源絲路”。2008年以來,中國的中亞能源路線圖漸明,中國與中亞各國的能源合作由此越來越密切。從目前的現實來看,中亞能源並沒有按照美國設想的輸往印度洋,也沒有按照歐洲設想的輸往歐洲,而是輸往中國。專家認為,這種基於能源的貿易溝通,對地緣政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基於有利良好的地緣優勢,中國同中亞國家能源合作的規模和水平不斷提升,彼此成為重要的合作夥伴。專家分析認為,這首先源於雙方高水平的政治互信。能源合作是戰略性合作,沒有良好的政治互信根本無法順利開展。長期以來,中國對中亞國家堅定奉行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政策,同中亞五國全部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同四國簽署了友好合作條約。這種相互信賴的密切政治關係成為雙方能源合作的獨特優勢。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四國。在這次訪問期間,習近平強調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創造現代化、多方位、立體的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預期將極大地改變目前亞歐大陸經濟發展“兩頭高中間低”的現狀,極大地促進沿途經濟的整體發展。目前,中國與中西各國貿易額達400多億美元,與1992年相比增長了近100倍。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