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新網3月4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3日文章指,2013年收尾盤點,安倍經濟學為日本帶來創紀錄的11.4745萬億日元鉅額貿易逆差。一般認為,日元貶值與大量天然氣進口,是造成這麼沉重負擔的兩大主因,而前者令後者的負擔愈發沉重。日本從來就是個能源極度缺乏的國度,福島核電站災難後核電産業的全面停擺,更讓全年的貿赤雪上加霜。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可燃冰作為替代能源為日本預示的前景就越發誘人。
文章摘編如下:
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的俗稱,因為其主要成分為可燃燒的甲烷,所以也有稱之為甲烷水合物的。人類在實驗室裏認識這種物質已有百多年,但撞見在低溫高壓下天然形成的這種特殊燃料還只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事。科學家發現,可燃冰在全球分佈廣泛,儲量豐厚,有潛力提供總量遠超過天然氣的能源。
按照國際能源署(IEA)的估計,可燃冰很可能會像頁巖氣那樣,帶來一場新的“能源革命”。正因為這個原因,包括美、俄、中、日、加、印、英等諸多國家先後投入人力財力進行規模勘探並努力研發開採科技。不出人意料,日本在這兩方面都居領先地位。
兩年前,來自北見工業大學和明治大學的研究顯示,日本週邊或環抱的海域如鄂霍次克海、千島海溝、沖繩海槽、日本海、四國海槽與日本南海海槽等都有可觀的可燃冰天然貯藏,而且礦藏就埋藏于海底下數米的淺處,頗具開發價值。日本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物國家公司(JOGMEC)為此啟動了大範圍的産業勘探,JOGMEC有資料稱,僅日本南海海槽就有不少於1.1萬億立米的可燃冰儲藏,這相當於日本全國十年的能源消費量。
2013年3月12日,正是這家公司成功從愛知縣附近深海可燃冰層中,應用一種解壓技術從礦層中提取出甲烷,令日本成為世界上首個掌握海底可燃冰採掘技術的國家。但是,也有報道稱,其實日本就是冒險應用的常規技術。工程技術人員嘗試在海洋1000余米深處下鑽,進入海床表層下300多米處,通過解壓,順利取得了工業氣流。
據稱,開採的一個技術難題就是將冰化氣的過程控制。溫度不夠,可燃冰會很快凝固,無法輸送,但持續加溫深海可燃冰又會存在另一個巨大風險,就是高壓下的可燃冰如果不及時控制並定向輸送,會在解壓時很快逸入大海或天空。這不僅在經濟上會造成重大損失,在環保上也將引發極大爭議——因為甲烷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要高上20多倍。
一方面,可燃冰是一種清潔能源,使用中甲烷燃燒,只産生二氧化碳,不釋放粉塵與其他廢氣,且其單位熱能産生的二氧化碳低於天然氣;但另一方面,在生産過程中,可燃冰卻很可能成為可怕的環境破壞者,大規模投産並且管理不當的話,將極大地加速地球暖化的過程。世界各國的環保組織已開始向這個産業領域投以警惕的目光。
日本希望到2018年即可實現産業規模的開發。如果一切如願,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甚至可能逐步甩掉極度依賴能源進口的局面,全球經濟版圖或可為之改觀。不過,安倍首相可能等不到四年以後了,急於改觀日本貿赤的他,目前可打的能源牌恐怕就只有重啟核電項目解救燃眉之急了。(倪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