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記者 郭勇)3月24日,中糧集團與荷蘭Nidera公司正式簽署協議,中糧收購Nidera公司51%的股權,雙方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這是我國農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與東南亞、非洲、俄羅斯等合作之外,首次控股歐洲發達國家著名農業企業。
Nidera 公司1920年于荷蘭鹿特丹建立,以大豆、小麥和玉米為主要經營品種,年銷售額超過170億美元,總貿易量超過5200萬噸,産品售往全球超過60個國家。
Nidera公司對於倉儲、物流網絡建設著力頗多,在阿根廷、巴西、烏拉圭等南美地區擁有完整的倉儲、物流網絡,內陸倉儲127萬噸,其中阿根廷47.7萬噸,巴西58.7萬噸;年中轉能力1353萬噸,其中阿根廷550萬噸,巴西303萬噸,在美國、英國、西班牙、羅馬尼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北美和歐洲地區的倉儲物流設施十分完善。
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示,此次中荷農企合作,可以使中糧深入世界糧食市場價值鏈的核心,向海外糧油收儲、物流和加工設施適度延伸,也讓Nidera公司從中糧的國內倉儲物流、加工、銷售網絡中看到中國的市場機會。
荷蘭農業發展啟示
荷蘭是 “小國”大農業的典型。
荷蘭人口僅1600萬,國土面積4萬多平方公里。荷蘭又是不折不扣的農業大國,近10多年來,世界農産品凈出口額僅次於美國。2013年,美國農業出口1409億美元,荷蘭農業出口790億歐元,約合1088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鄭風田曾在荷蘭進修學習。在他看來,荷蘭的花卉産業是一個“世界奇跡”:它佔據著世界花卉60%以上的市場,每年僅賣花的出口創匯就達50億美元以上,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
鄭風田認為,高科技造就技術儲備是荷蘭鮮花經濟的第一競爭力。他當時在荷蘭學習時參觀了不少荷蘭的種苗公司,許多公司僅鬱金香就有高達上萬甚至十多萬的品種,通過溫控等現代生物高科技,他們可以按照客戶的要求,控制顏色、形態、大小、開花時間等,幾乎可以滿足客戶的一切要求。其次,配套産業發達,包括花卉育苗、灌溉和收穫設備、包裝、專業公關和廣告公司、花卉出版商等,提供全套服務。最後,荷蘭有世界知名的拍賣場,花卉市場的價格比較透明,當地高效的運輸系統保證24小時送達。獨一無二的綜合優勢,使荷蘭花卉産業保持持續領先。
在荷蘭,當一個合格的農民並不容易,一個年輕人需要接受5年專業教育後才能從事養牛,在家庭農場見習3年以上才能獨立工作,人到中年後才能成為家庭農場主。荷蘭農民收入在全國中等偏上。
荷蘭在種業知識産權數量上位居世界第6,具有豐富的專利儲備和世界範圍尤其是歐洲農業貿易經驗。近年來,我國“舌尖上的危機”不斷出現,深受食品安全困擾,耕地保護與建設用地矛盾衝擊我國糧食安全,農業企業大而不強、可信度不高、缺乏世界競爭力等深層次問題的解決進展緩慢。此次中糧收購Nidera公司51%股權,無疑為彌補我國農業産業高端鏈條不足提供鏡鑒。
“走出去”已成趨勢
“確保糧食安全的最好方式是到海外種地。”這是王豐在今年廣東省政協會上的提議。
王豐是廣東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長,他認為,廣東口糧自給率約三四成,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外省調入或進口。但廣東工業發達,高産田塊在減少,海外種糧是可行的方式。
“海外種地最重要的是成本和氣候。”王豐分析,比如水稻種植,泰國顯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泰國水稻生産分成雨季和旱季,頭季稻在雨季種植,低窪雨養稻田5-6 月播種,有灌溉條件的7-8 月播種,最遲12月收割。二季稻在旱季種植,一般12 月下旬播種,次年3-4 月收割。“泰國可生産時間長,距離中國比較近,運輸成本也比較低。但是由於糧食比較效益低,我國在泰國制種比較多,普通糧食種植比較少。”
農科院農業知識産權中心副主任宋敏認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必須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土地資源。“目前我國農業投資雖然遍佈全球30多個國家,但最多的還是非洲。非洲有些國家土地肥沃,非常適宜農業種植,生産成本極低,因此距離反而不是制約因素。”
河北漢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非洲種植先行者,他們在烏干達首期種植2600畝蔬菜成功之後,制定出26萬畝的開發計劃。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烏干達人均收入較低,對於外來的投資和實業項目非常重視,給予來自中國的農業開發商不少優惠條件。
中國人在讚比亞的種植更為典型。讚比亞中國人經營的商業農場,小的僅幾公頃,大的有幾百乃至幾千公頃。有私人投資,也有國資農場。讚比亞最早的中國農場是位於首都盧薩卡附近的中讚友誼農場,由中國農墾集團和江蘇農墾公司在1989-1990年建立的合資企業。在讚的6家國資農場均為商業化農場,在當地市場出售産品,其中一半能盈利。
宋敏和王豐都認為,雖然我國海外種植分佈較廣,但是規模並不大。2007年,西方媒體報道稱,中興農貿有限公司在剛果(金)獲得了280萬公頃的土地,以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種植園;2009年,有報道稱中興公司獲得10萬公頃先前沒有用於農業耕種的土地。但是這些宏大的計劃無一實施,這種現象在我國農業走出去過程中並不少見。
海外購地受限越來越多
我國人口眾多,在不斷提高的食品需求面前,土地面積不足成為很大的制約因素。但在有些國家,情況正好相反,土地富餘十分突出。南美洲的巴西共有可耕地面積2.8億公頃,已耕種的僅佔五分之一;非洲可開發的耕地面積8億多公頃,實際利用只有四分之一。這為我國海外種植提供了基礎。
但是,比較效益的低下,使得走出國門的農企很少選擇糧食作物。
廣東農墾把主打産品放在橡膠上。從2002年起,廣東農墾穩步推進馬來西亞的天然橡膠種植,在泰國和越南擴建橡膠加工廠,目前天然橡膠的生産能力達到了27萬噸。
2011年,重慶糧食集團投資約5億美元在巴西新建大豆産業園;同年,黑龍江省農業局投資1.58億美元與巴西合資在當地共同種植大豆。天津聚龍集團于2006年起在印度尼西亞經營棕櫚種植,目前總面積已達2.4萬公頃,成為國內棕櫚油貿易份額最大的企業。
但是,海外種植面臨著新的困難。2013年,巴西政府出臺法令嚴控外資購地,規定外國人、外資企業或外國人控股的巴西企業,不得購買或租賃250—5000公頃以上的土地。今年又出臺了更為嚴厲的土地限購法令。另一個農業大國阿根廷也開始限制外國人買地。
如何尋找有效的海外投資方式,彌補我國農業土地緊張的短板,已成為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搜索更多 農業 海外投資 的新聞
- 2010-10-28 09:18:48 [視頻]“十二五”規劃建議解讀:首次提出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
- 2011-09-14 20:25:30 [我在現場]郭樹清:國內外需求疲軟 下半年通脹將有所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