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近日,由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報告》測算表明,目前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約為13萬元。其中,東、中、西部地區人口轉移的公共成本分別為17.6萬元、10.4萬元和10.6萬元。
這部分公共成本主要是政府為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而在各項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新擴建等方面所需增加的財政支出。據剛剛發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規定,各級政府根據基本公共服務的事權劃分,承擔相應的財政支出責任。
此外,課題組測算,進入城鎮的個人每年平均需要支付1.8萬元的生活成本,還需要一次性支付10萬元左右的購房成本。
公共成本四大塊
據課題組成員、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單菁菁介紹,公共成本主要分為公共服務管理、社會保障、教育和住房幾大塊。
為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東、中、西部地區的年人均公共服務管理成本分別為1623元、505元和465元,全國平均為806元;年人均城鎮建設維護成本分別為716元、603元和547元,全國平均為677元。
“城鎮新增加人口,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及運營管理費用隨之增加,其中既包括實際建設增加費用,也包括管理人員增加的費用。根據往年人口增量和建設管理成本增量,加以測算。”單菁菁表示。
另外,社會保障成本也是較大的支出,東、中、西部人均成本分別為45547元、34362元 和39832元。全國平均為41356元。
還有就是教育,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鎮就學的人均新建學校和義務教育成本分別為15066元、12384元和12616元,全國平均為14180元;
“子女入學要分為幾塊,農民工進城以後,從全國來看,城市是可以把外來人口納入當地的義務教育體系中。但是,根據實際情況,各個城市容納的比例並不相同,有些城市可能是80%-70%,其餘的還是在農民工子弟學校裏。” 單菁菁分析。
根據人社部門發佈的數據,課題組測算農民工未來進城的增量和留守兒童數量,測算出未來到底會有多少兒童需要進入城市來就讀。
“現有的留守兒童回歸到完整的家庭,和父母一起來到城市,加上未來新增的農民工隨遷子女。這部分兒童會帶來教育方面的兩個費用;一個是原來城鄉教育補貼存在差距,從農村到城市,會增加一個成本;此外新增學校和教職人員也納入教育成本的測算。” 單菁菁告訴記者。
此外就是住房成本,由於農村和城市住房成本不同,東中西部地區也不一樣,課題組根據不同地區流動人口流入地的社會保障房成本作為參考,測算出人均住房保障成本分別為15214元、9512元和10305元,全國平均為12011元。
由於農民工低收入人群更多,這部分群體納入城市,存在兩部分成本:一是政府建社會保障房的成本;二是農民工進入廉租房以後,享有的補貼。由於東中西部在廉租房的面積差別不大,主要是補貼東部地區普遍比較高。
多元化成本分擔機制
進入城鎮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定居還需支付生活費用和發展費用。據測算,我國東、中、西部城鎮人均生活發展成本分別為2.0萬元/年、1.5萬元/年和1.6萬元/年,全國平均約為1.8萬元/年。
“個人成本主要是在城市生活和在農村生活平均支出成本的差異。包括兩部分:一是基本生存成本,包括住房、生活、食品等等;二是發展成本包括教育成本。
對於市民化的個人成本問題,課題組認為,轉移人口自身負擔不起,建議把農民工的市民化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結合起來。把農民承包的土地、山地、林地等資源,變為可以出租、抵押、變現的資本,成為農民工在城市中生活、購房、改善生活、開公司等方面的來源。
據介紹,對於每個進城人員需要的13萬公共成本,可以引進社會資本,同時13萬元的公共成本包括一次性支付成本2.6萬元,剩下的是每年2400元的後續投入,如社會保險。
課題組測算,假設公共成本是由政府來出錢,每年解決2500萬人城鎮化,政府每年一次性投入約6500億元,相當於我國2012年公共財政收入的5.5%,課題組認為中央和地方政府是可以承擔的。
按照《規劃》,各級政府職責明確,中央政府負責統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省級政府負責制定本行政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總體安排和配套政策,市縣政府負責制定本行政區城市和建制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具體方案和實施細則。(編輯 晨星 孫小林)
作者:耿雁冰 張夢潔
搜索更多 市民化 留守兒童 的新聞
- 2012-12-29 23:13:04 [新聞週刊]年度視點:城·鄉(201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