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 > 宏觀

中國改革註冊資本登記制度 簡政放權觸及深層利益格局

發佈時間: 2014年03月01日 17: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新華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新華網廣州3月1日電(記者 王攀 郭信峰 韓淼)中國1日起全面實施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通過全面取消企業法人註冊資金最低限額、經營場所限制和年檢等規定,大幅降低了市場主體的“準入門檻”,這也意味著普通創業者擁有更加寬鬆的市場環境。

  1日正逢週六,人們無法目睹創業者蜂擁而至的景象。但在此前已經開展相關試點的一些地方,人們已經看到了這項改革的積極成效。以毗鄰香港的深圳為例,這個城市在過去的一年中,實現了8個月內新登記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30%的記錄,其中私營企業增長勢頭最猛。

  “改革意味著政府不會因為你現在手上沒錢就不讓你創業。當然,今後能不能賺錢,仍取決於創業者自己。”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局長徐友軍説。

  3日起,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將拉開大幕。在去年兩會上,新一屆政府承諾在本屆任期內,將國務院各部門17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削減三分之一以上。通過多次制度改革,截至目前,中央政府已取消和下放了近300多項行政審批項目。

  作為政府管理經濟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制度,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尤為引人注目。為了推出這項改革,中國修改了《公司法》相關規定,並廢止和修改了包括《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營各方出資的若干規定》等在內多部行政法規。

  “這意味著簡政放權已經開始觸及一些實質權力的下放,表面上是登記方法的變化,實質上是推動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作用的重大突破。”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看來,這顯示了中國政府正在做出極大努力以徹底改變“行政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

  在華外企人士對此持同樣的觀點。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哈利·賽亞丁説,在過去三十多年裏,中國在融資和吸引外國投資上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中國的營商環境仍令很多外企感到困擾,這導致中國經濟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競爭力。

  “在很多情況下,政府本身成為推動自主創新的最大障礙。”哈利·賽亞丁説,中國要繼續在發展的道路上邁進,就必須繼續進行改革,在現有基礎上,創造更新穎、更公平、更有益的經濟結構。

  正是因為期盼被壓抑的活力得到充分釋放,一年來,包括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在內的一系列性簡政放權舉動,受到了中國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和歡迎,而這也促使中國許多地方政府加快了自我限權的步伐。

  曾在2012年製作一份“投資項目審批萬里長征圖”的廣州市政協委員曹志偉説,此前如果一家企業想在廣州完成一個投資建設項目,需要經過100個政府審批環節,即便按照最短的線路走,也需799個審批工作日。在他把這個流程繪製成圖並向社會披露後,當地政府部門“受到了極大的震動”。經過改革,全市的投資項目審批工作日最終縮短至37天,成為中國“倒逼”行政審批改革的一個經典案例。

  “這張圖確實讓涉及的部門開始了削減審批權限和環節的‘勞動競賽’。”曹志偉對記者説。

  更大範圍的“競賽”則在城市和省區之間陸續展開。去年8月,北京啟動新一輪審批事項清理工作,共取消和下放246項審批事項。今年2月,重慶市將全市的工商登記前置的行政審批項目削減了一半以上。

  “隨著這些改革的持續進行,中國將會改變行政主導的增長方式,讓市場在主導經濟發面發揮更大作用,這對於經濟長期可持續的增長至關重要。”遲福林説。

  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看來,政府在減少了權力的同時,卻增加了更多責任。“改革後,工商企業註冊會大量增加,這就要求政府加強監管職責,保證公平誠信、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他説。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的新聞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