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記者 閻海東)2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發佈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結果顯示:我國目前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151.37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0.69億公頃,蓄積24.83億立方米。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對這些數字的解讀是,雖然近年來我國森林覆蓋率從數量到質量都有穩步提升,但仍遠低於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質量不高、分佈不均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
森林資源的緊缺,使得我國在木材市場供需和林地保護方面及稀有樹種保護方面,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森林資源穩步發展
縱向來看,從2008年至目前,我國森林從總量而言是持續增長的。森林面積由1.95億公頃增加到2.08億公頃,凈增122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20.36%提高到21.63%,提高1.27個百分點;森林蓄積由137.21億立方米增加到151.37億立方米,凈增14.16億立方米。與此同時,森林質量也在不斷提高。森林每公頃蓄積量增加3.91立方米,達到89.79立方米;每公頃年均生長量提高到4.23立方米。隨著森林總量增加和質量提高,森林生態功能進一步增強。全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84.27億噸,年涵養水源量5807.09億立方米,年固土量81.91億噸,年保肥量4.30億噸,年吸收污染物量0.38億噸,年滯塵量58.45億噸。
在相關政策支持和各方努力下,我國天然林與人工林近年來都在穩步增加。天然林面積從原來的11969萬公頃增加到12184萬公頃,增加了215萬公頃;天然林蓄積從原來的114.02億立方米增加到122.96億立方米,增加了8.94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從原來的6169萬公頃增加到6933萬公頃,增加了764萬公頃;人工林蓄積從原來的19.61億立方米增加到24.83億立方米,增加了5.22億立方米。目前我國人工林面積繼續居世界首位。
實際調查表明,我國森林資源進入了數量增長、質量提升的穩步發展時期。"這充分表明,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實施的一系列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趙樹叢説。
雖然從清查結果來看我國森林蓄積增長目標已完成,森林面積增加目標已完成近六成,但事實上,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質量不高、分佈不均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一種不容忽視的現象是,森林面積增速開始放緩,同時現有宜林地2/3分佈在西北、西南地區,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見效也越來越慢。要真正如期實現森林面積增長目標,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國林業整體發展,依然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覆蓋率增長的困境與突破
我國目前正處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時期,發展用地不斷地擠壓著包括農業和林業在內的生態建設的空間,嚴守林業生態紅線面臨的壓力巨大。趙樹叢稱,從上次普查至今的5年間,各類建設違法違規佔用林地面積年均超過200萬畝,其中約一半是有林地。局部地區毀林開墾問題依然突出。按照林業保護與發展的規劃,我國森林覆蓋率到2020年要達到23%,2050年,森林覆蓋率要達到26%以上,這意味著,我國的林地保有量不能少於46.8億畝。嚴守林業生態紅線,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底線的壓力日益加大。
一方面是林木保護的壓力,另一方面是巨大的社會需求,我國的森林資源的有效供給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據調查,我國目前木材的對外依存度接近50%,大徑材林木和珍貴用材樹種少,木材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目前全國的木材消耗量將近5億立方米,包括原木、板材刨花板、纖維板等紙漿折合出來的。
"根據我們測算,到2020年,我們國家的木材需求量可能要達到8億立方米。這些木材究竟怎麼解決,還是根據中央的精神,我們要充分發揮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種資源就是利用好我們國內的資源,還要利用國外資源,兩個市場就是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建龍説,"我們現在的人工林有9億多畝,佔到了世界70%以上。現在我們實施的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工程,每年造林2千萬畝,就是國內要加大人工林、工業原料林、用材林的培育,力求國內來解決。"
我們目前林業上的對外項目有150多億美元,已經在國外租用、購買林地4千多萬公頃植樹造林,既給當地的林業生態帶來了好處,也培育了木材的來源。通過合法採伐,和有關國家如俄羅斯合作,辦廠、加工,進口木材和木製品來緩解國內的需求壓力。
全面深化林業改革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林業局報送的《關於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的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全面深化林業改革,創新林業治理體系,充分調動各方面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穩步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生態功能,為建設美麗中國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
自我國實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來,農民營林造林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調動,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林業保護的相關限制,實行採伐指標非常困難,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經營林業的積極性。
事實上目前我國每年確定的木材資源的消耗量是2.7億立方米,從全國範圍來看這2.7億消耗量並沒有用完。據國家林業局統計,南方重點集體林區採伐限額指標只用了60%。
為什麼一方面限額指標用不完,另一方面林農尤其是集體林改以家庭承包形式分給到老百姓林木,卻難以拿到採伐指標?
張建龍分析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採伐限額指標的分配不公平、不透明,急需要採伐的拿不到指標,二,申請採伐限額指標,程序太複雜,時間過長,一些老百姓也不願意去申請。也有一些地方對生態林業非常關心重視,不願意往下放採伐指標。
針對上述情況,近年來國家林業局出臺了一些改革措施,比如放開竹林採伐指標,非規劃林地栽的林木到了採伐時自主採伐。同時,採伐限額林區指標簡化、透明,網上申請、網上審批、網上辦證。張建龍表示,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化,將要修改的《森林法》會進一步把短週期的工業原料林以及分給老百姓明確的商品林放開,不再實行限額採伐。
目前,我國加強森林經營的要求非常迫切,而相關改革將釋放巨大的活力。目前我國林地每公頃蓄積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9%。從這一點看,森林投入與森林經營,提高林地生産力、增加森林蓄積量、增強生態服務功能的潛力還很大。
張建龍表示,要提升林地生産力,就要創新林業的治理制度環境。這其中要完善財政補貼制度,用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林地徵用補償政策,完善森林的採伐制度,就是不該採的不要採,實行差別化的採伐管理,完善經營管理制度,鼓勵用林主體科學地編制森林經營的規劃,對有關政府也要實行森林的經營管理的目標責任制。在加大森林撫育的同時,加強育林用林主體能力的建設,加強對林區的道路、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降低森林撫育成本。通過人工林的撫育和管護,提高森林的蓄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