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 > 觀點

孟群舒:跨境人民幣支付的三個問號

發佈時間: 2014年02月20日 09: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解放日報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東方IC

  本報記者 孟群舒

  上海自貿試驗區首份金融細則 《關於上海市支付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的實施意見》日前發佈,支付機構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順利推出。這有助於海淘大軍減少匯兌成本,有利於進出口企業增加交易方式,也有助於支付機構開展業務。不過換個視角,這項業務的推出也引出了一系列的問號。

  多少境外電商收人民幣?

  對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的創新點,有一個精闢概括:“過去是貨幣兌換在先,現在是貨幣兌換在後。”但問題是,境外電商是否願意接受人民幣?

  有業內人士認為,接受人民幣支付和結算的商家,在港澳臺地區居多,北美地區較少。但從中國人海淘的主要目的地看,主要是美國。這意味著此次出臺的新業務對海淘影響有限。上海一家大行國際部負責人表示,北美地區對人民幣的接受度在不斷增加。

  上海財大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執行院長趙曉菊表示,從不肯接受到肯接受是個進步。但要看到,境外商家是為了獲得中國消費市場才這麼做,大不了接受之後再兌換。

  要讓境外商戶接受並願意持有人民幣,有兩個條件,一是增加人民幣用途。如果隨時可以用出去,老外就願意持有。二是人民幣能否帶來收益,比如持續升值可以保值增值等。

  第三方支付取代信用證?

  第三方支付機構介入跨境交易的另一個副産品是,可以取代信用證。

  信用證是國際貿易中常用的支付方式。簡單説,進口商希望收貨後再付款,而出口商希望收款再發貨,這阻礙了國際貿易。於是,銀行介入交易,根據申請人要求和指示,承諾在某個期限支付指定的金額。信用證優點是安全,缺點是手續費較高。儘管過去30年裏80%的貿易通過信用證方式結算,但現在全球使用信用證已大幅下降。

  實際上,在國內網購發展之初,網上賣家和線下買家也曾互不信任,直到出現了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買家把錢交給支付機構,確認收貨後由支付機構付款。同理,在國際貿易中,增加第三方支付機構也能解決互不信任問題。快錢支付公司CEO關國光表示,當買賣雙方交易金額由支付機構及平臺擔保,以實際通關貨檢為依據放款,就能保障買賣雙方利益,國際貿易中常見的美元為計價標準的紙質信用證將被替代。他表示,第三方支付機構參與交易,實際上進行了履約擔保,替代了信用證。

  銀行和支付機構誰受益多?

  作為自貿區第一個金融細則,其主體是第三方支付機構。過去大多數跨境交易都通過銀行完成,如今可通過第三方支付完成,甚至信用證這种老牌産品也被替代。是不是銀行蛋糕少了?

  一家國有大行上海市分行國際部負責人表示,第三方支付機構擅長做互聯網金融,但最後還要靠銀行做資金清算,畢竟賬戶開在銀行。從第三方支付的發展看,境外商戶會帶來大量增量業務,這樣銀行也能分到一杯羹。

  中行上海市分行行長潘岳漢表示,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提供了支付通道和結算,同時蘊藏增值服務的機會。比如,銀行可以掌握企業的信息流、資金流,可以借此改善風控模式,轉變經營思路,開發出人民幣匯率、利率避險衍生品等新業務。

  從這個意義看,單純支付機構跨境人民幣業務,銀行能分享增量。如果能利用這個機會積累數據,了解和服務一批有潛力的企業,那銀行仍將受益。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第三方支付 跨境 的新聞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