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 > 産業

生物航煤商用可期

發佈時間: 2014年02月16日 13: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央視網(記者 史江鑫)2月1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正式向中國石化頒發了1號生物航煤技術標準規定項目批准書(CTSOA),標誌著備受關注的國産1號生物航煤將邁入産業化和商業化階段。

  據了解,生物航煤是以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生産的航空煤油,包括棕櫚油、麻風子油、亞麻油、海藻油、餐飲廢油、動物脂肪等都可以用作生産生物航煤的原料。與傳統的石油基航空煤油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幅度在55%以上,最高可達90%。

  近年來,考慮到節能減排、歐盟碳稅引發的全球性“碳對抗”、燃油價格未來很可能繼續上漲等因素,全球各國都在加快對生物燃油的研發和試飛工作,以替代傳統的化石能源。中國可持續航空生物燃油起步晚,未來加快生物航空燃油的産業化進程已成為我國的必然選擇。

  而此次獲得適航批准的1號生物航煤以棕櫚油和餐飲廢油為原料,儘管在技術上真正實現了“地溝油”的再利用,變廢為寶,但要實現航空公司間以及産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合作,還存在多種不確定因素。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所主任林伯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生物航煤的環保意義以及由此衍生的商機毋庸置疑,但“如何收集地溝油”、“能否低價收購地溝油”、“能否解決大批量地溝油的持續供貨”等難題如果無法獲得突破,生物航煤的規模化效益也將無法實現。

  林伯強認為,地溝油加工為生物航煤對核心技術和核心設備的要求極高,要確保相關油品的質量、性能是否穩定,是否能保障航空器和乘客生命安全,可能後續還需要做很多試驗。

  石化雙雄搶灘生物航煤 

  早在2007年,中石油就開始涉足生物航煤領域,按照中石油當時對外發佈的消息,公司已在四川、雲南、江西等荒坡林地種植了120萬畝的小桐子(生物航煤的原料作物)能源林,計劃在2014年建成可年供應6萬噸航空燃油的生産能力。

  2008年,中石油聯姻美國霍尼韋爾公司生産生物航空燃料。借助霍尼韋爾的關鍵技術,雙方以小桐子(麻風樹種子)為原料採用加氫工藝技術在四川南充建設一套6萬噸/年航空生物燃料生産裝置,不過一直無法實現滿負荷工作。

  2009年,中石化正式啟動生物航空煤油的研發。

  2011年,中石油完成了國內首次航空生物燃料驗證試飛,同年12月5日中石化正式向民航局提交了生物航煤及其調和産品的適航審定申請。歷時兩年,民航局審查組對生物航煤的工藝、産品理化性能、特定性能試驗以及生産質量體系等方面進行了評審,並進行了發動機臺架驗證和試飛驗證,近日投票通過了審查報告。 

  業內人士指出,與中石油採取的引進美國霍尼韋爾技術不同的是,中石化是屬於自主研發生物航煤,雖然二者採取了不同的技術路線,但都看到了生物燃料領域巨大的市場空間。

  目前,我國已成為年消費量近2000萬噸的世界航空燃料消費第二大國,並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長,業內人士預計,2020年我國航空燃料消費量將突破4000萬噸,屆時生物航油可能將佔航油總量的三分之一,按照每噸一萬元的價格計算,2020年中國生物航油市場容量將達到1200億元。 

  但是這個誘人的蛋糕並不容易吃,林伯強指出,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原料持續穩定供應的問題,生物航油的産量也將無法得到保障,此外,生産成本過高也使得大規模推廣也存在不少困難。

  生物航煤商業化正遭遇“低谷”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生物航煤的規模效應尚未顯現,囿于技術、成本、原料等多方面的壓力,産業化運作的可能性很小。中石化和中石油也僅僅是在技術環節上獲得突破,與規模化的發展還有很大的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和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原料和成本問題仍是該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

  霍尼韋爾特殊材料集團副總裁張宇峰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生物燃料技術雖然已具備工業化能力,但原料收集和原料成本決定整個産品的價格。“目前,原料成本佔到整個柴油、汽油、航煤成本的85%。其他煉製過程和消耗只有15%成本。”

  有專家表示,中國每年消耗約2900萬噸食用油,其中有大約450萬噸變成了地溝油,但提煉地溝油為生物航煤的成本是生産普通航空煤油的2到3倍。

  “大概3噸多餐飲廢油才能生産1噸生物航煤。嚴格意義上講,餐飲廢油不同於'地溝油',必須是不含水的油脂,收集成本較高。”中國石化科技部副主任徐惠表示。

  而就另一原料來源--油料作物來看,生産週期和産果期的問題也使規模化發展陷入尷尬,中石油相關專家表示,麻風樹盛果期要在種植五年以後才能達到。在盛果期,120萬畝的麻風樹所産小桐籽也僅能提煉不到20萬噸生物航油,顯然不能滿足商業化的需求。

  2013年,國際航協飛行環境總監保羅·斯蒂爾曾在國際民航組織的會議上指出,從技術研發、試飛成功到實現大規模商用,生物航油的發展將遭遇一個低谷,俗稱“死亡谷”。“前一個階段的成果是行業努力所能達到的,但之後就需要更多政府層面的支持和幫助。”保羅稱。

  但這個“死亡谷”到底會持續多長時間,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將取決於很多因素,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較之國內,國外在生物燃油發展方面已邁出了很大的一步,據了解,為了完成碳減排的任務,歐盟已經制定了一個約束性的目標,即到2020年,每年將使用200萬噸生物航油,佔其使用航油總量的3%-4%。

  除了強制性的措施,歐美等國也出臺了一些激勵性的措施和制度,波音公司研究與技術部中國副總裁伍東揚稱,目前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確定了生物航油調和標準,19個國家和地區(包括10個歐盟國家和4個發展中國家)實施了燃料免稅和生産補貼政策。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我國在生物航煤領域的政策尚不完善,産業發展初期需要政策給予扶持,相關的補貼、優惠、稅收等配套政策亟待完善和落實。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