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 > 資訊

“治水國策”的臺前幕後

發佈時間: 2014年02月13日 18: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央視網(記者 閻海東)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2月11日表示,環保部會同有關部門正按國務院要求編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待進一步修改完善後將報請國務院審議。據稱,這一新計劃的核心是改善水環境質量,其工作重點為兩個方面,即在堅決治理污染重的地方的同時,對水質較好的河流湖泊堅決保護,使其不能先污染再治理。

  市場對這一消息反應積極。2月12日污水處理概念股悉數上漲,其中隆華節能、創業環保甚至漲停,其他概念股如首創股份、中原環保、碧水源、興蓉投資、國中水務等個股漲幅超3%。據證券媒體觀察,從12日資金流向來看,創業環保、首創股份、碧水源、國中水務和開能環保等5隻個股大單資金凈流入超1000萬元,共計流入約2.38億元。

  近年來,我國水污染形勢嚴峻,水污染治理是否有新的制度改革來突破以往困境?如何將治理責任有效、科學地切分?相關行業企業又將面臨怎樣的發展機遇?

  水污染困局

  據監察部統計分析,近幾年來我國每年大小水污染事故均在1700起以上。僅2012年至2013年期間,就發生了廣西龍江鎘污染、山西長治苯胺洩露致河流污染、昆明東川小江“牛奶河”事件、廣西賀江水污染事件、貴陽境內多條河流污染嚴重、北京密雲水庫上遊垃圾填埋威脅水源水質等重大水污染事件。在此之前影響巨大的水污染事故則有1994年的淮河水污染、2004 沱江“3·02”特大水污染、2004年河南濮陽水污染、2005年北江鎘污染、2005 年重慶綦河水污染、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2006年白洋淀死魚事件、2006年湖南嶽陽砷污染事件、2007年太湖及沭陽水污染等。

  儘管多年來水污染治理從未鬆懈,但我國總體水污染尤其是地下水污染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環保部發佈的《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在全國198個地市級行政區開展的4929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水質呈較差級及極差級的監測點共佔57.3%。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的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大範圍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並通過大氣污染、滲透等方式,蔓延影響到飲用水水源,直接影響了飲用水源水質,威脅人們飲水安全,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河溝、河岔的污染問題仍然十分嚴重。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人口聚集,生活污水不僅數量增加,而且處理率大幅度提高。近年來,我國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續上升,已佔到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的65%。

  雖然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穩中有降,達標率逐年遞增。但屢屢爆發的工業排水污染事件表明,工業污水管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且治理成本很高。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故發生後的五年內,國家累計投入78.4億元治污資金,根據《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06-2010年)》,該污染治理實際共需安排治污項目222個,總投資約134億元。

  治理難題

  然而,與居高不下的治理成本形成對照的是,目前排污標準依然過低,這也是造成“排污達標”卻在事實上繼續造成污染的原因之一。我國的《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已經有17年時間未修訂,而且與《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無法接軌。

  跨行政區水質污染治理成為突出難題。據調查,我國大部分流域的跨省界水質污染水平通常比這一流域的整體污染水平高,這一結果充分表明了跨行政區水污染特徵。近年來發生的多起重大水污染事故均是由流域水污染引起的,以跨行政區水污染為主的糾紛呈增加趨勢。山西長治苯胺洩露致河流污染就是典型的例子。流域跨行政區水污染事件集中反映了目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嚴重矛盾衝突。專家分析稱,當前我國跨行政區水污染問題的形成雖有自然因素,但人為因素實際上佔主導作用。流域跨行政區水污染問題治理困境,是水污染治理效果不甚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造成當前跨行政區水污染問題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多方分割導致監管不到位。由於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比往往處於輔助地位,造成流域上下游區域各自為政的局面。而水利部門與環保部門在水量管理與水質管理兩方面的分割,也導致部門協調度差。第二,由於目前水污染治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不但市場和公眾參與度低,而且跨行政區的合作和補償機制明顯缺乏。在跨區域水污染治理過程中,不但市場未發揮資源配置作用,而且相關産業結構也沒有得到優化升級,公眾的監督作用也很難得到發揮。第三,流域水污染治理還存在法律制度間不協調、重要法律制度缺失及執法不力等問題,而相關設備的短缺,也難以給環境執法提供可靠保障,不能有效遏制企業偷排、漏排、超標排污現象。

  突破體制束縛

  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專家王聖認為,我國現行行政體制的分割性和流域環境整體的不可分割性,以及跨界河流水污染治理的複雜性,決定了各地方政府單方面的努力無法達到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目標。

  國外經驗表明,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與區域各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分不開,各方參與協調的工作內容包括共同制定治理規劃、統一水質標準、聯合水質監測計劃、污水集中處理、産業結構協調等。因此各方參與、高層協調機制的建立勢在必行。消除體制性障礙、充分發揮部門協調作用的制度確立,能保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流域管理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增強上下游區域政府之間的互惠互信,建立跨行政區環境執法合作機制和部門聯動執法機制,確保突發性水污染事件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同時應強化流域管理機構在跨行政區水污染治理中的角色,領導和協調跨行政區水污染治理工作,健全各項配套管理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流域管理機構防污、治污的作用。

  至於外界熱議的2萬億巨量資金投入,也是因為水污染治理需要先進的環保技術和設備及大量資金作為保障。在這一過程中,中央在加大污水治理投資力度的同時,也應有重點優先,同時通過透明嚴厲的懲罰措施來規避地方政府的不作為動機,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

  專家認為,市場在水污染防治中的優勢應該得到充分發揮。市場和公眾成為治污與監管的合作主體,能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增強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與此同時,積極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以從根本上達到防治水污染的目的。

  在國家水污染防治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相關改革快速進行的背景下,相關行業對污水處理市場空間預期樂觀。國務院2012年4月份發佈的《“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投資近4300億元。

  市場分析認為,水污染治理投資面臨四個方面的機遇:工業廢水治理委託運營,市政污水規模擴張,膜處理設備與工程的推廣,其他水處理設備的需求增加。與此相關的個股均將受益。11家涉及污水處理上市公司12日披露的2013年年報業績預告顯示,其中7家公司2013年凈利潤同比增幅預計超過50%。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