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 > 資訊

國産大豆存亡危機

發佈時間: 2014年02月12日 15: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央視網(記者 郭勇)大豆是我國的原産農作物,距今約有4700年的歷史。上世紀40到50年代,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種植和出口國。

  60年過去,這一古老作物卻在它的原産國逐漸式微。佔據國産大豆40%份額的黑龍江省,從2009年到2013年,大豆種植面積累計下降了近3000萬畝,將近一半。農民不願意種、工廠不願意收、商場不願意賣,國産大豆在進口大豆的擠壓下“節節敗退”,至今仍然看不到復蘇的跡象。

  曾經的大豆世界第一主産國滑落到大豆對外依存度超過80%,中國的大豆産業走過了一條怎樣的“淪陷”之路?

  緣何棄種

  2007年,是我國大豆産業具有典型意義的一年,這一年,進口量達到1996年的10倍,全世界出口大豆的一半賣到了中國。

  國際市場的變化,直接傳導給了種植大豆的農民,來自黑龍江省的豆農林女士很有代表性,他們家連續兩年棄種大豆,改種玉米,因為兩者收益相差50%。

  “我們家一共3公頃地,已經連續兩年只種玉米,不種大豆了。以前黃豆價格還能達到4.2元/公斤,現在只能維持在3.6-3.8元/公斤。換算下來,一公頃黃豆只能賣1萬元,而一公頃玉米則能賣1.5萬元。”

  種了十幾年大豆的黑龍江克山縣農民劉友在前年也改種了玉米,他算了一筆細賬:“一畝大豆需種子10公斤,按每公斤5元算,得50元;化肥22.5公斤,按每公斤4元算,需90元。再加上20元的農藥、50元的機耕費以及一些人工費,一畝大豆成本得200多元。”

  最終,劉友56畝大豆利潤1.68萬元,一畝地僅有300元的利潤。如果種玉米,“每畝地五六百元很輕鬆,收益相差至少一倍。”

  海關數據表明,2013年,我國進口大豆達到創紀錄的6340萬噸,同比增長10%。據有關專家預計,2014年,我國大豆進口量仍將繼續增長。

  被誰打敗

  在産量上,國産大豆與進口大豆相比,差距較大。

  在美國,大豆平均畝産可達170公斤,國産大豆只有140公斤左右,相差30公斤。産量的差距直接導致進口大豆的價格優勢。2014年1月中旬進口大豆國內港口分銷價格為每噸4200元,較之前一個月下降了100元/噸,而同期黑龍江省內大豆村屯毛糧收購價格在4200-4400元/噸水平,與進口相比毫無優勢可言。

  榨油是大豆的主要作用,在這項重要用途上,國産大豆再次敗給了進口大豆。

  豆油是我國第一大植物油品種,食用消費佔總量的85%以上。

  進口大豆的出油率是19%,豆粕的産出率是80%;而國內普通大豆出油率只有16%,豆粕産量與進口相當。如此計算,每噸加工成本相差200元以上,這一數字在糧油加工這個毛利率不超過5%的行業,幾乎是致命的。

  産業鏈失控

  有關資料顯示,中國進口大豆80%貨源並不掌握在我國企業手中,而是被四大國際糧商ADM、邦吉集團、嘉吉集團和路易達孚控制。

  我國目前有90家大型大豆加工企業,其中64傢具有外資背景;這些企業實際加工能力超過5000萬噸,佔國內的85%。

  目前國內食用油市場上一批知名的品牌均被外資控制。2005年7月,邦吉公司控股了山東三維;2005年11月,嘉吉公司開始在東莞、南通等地新建工廠。金龍魚是美國嘉吉集團100%控股;魯花有25%的股權為外資控制。福臨門雖然是100%中糧控股,但是“中糧係”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貿易進口對象仍是美國ADM。

  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認為,沿海地區的油脂加工企業大部分已被外資控制,東北地區成為國産大豆産業的最後一個“堡壘”,但是東北三省的大豆産業鏈已難以為繼,幾年內國産大豆可能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大豆産業存在全線崩潰的危險。

  客觀來講,黑龍江省大豆在産量及出油率上輸給進口大豆,並且存在品種雜亂、産業鏈不完整的缺點;但是,黑龍江大豆蛋白含量高,具有純天然的特點。如何將國産大豆優勢放大,培育出市場歡迎的産品,這也許是産業振興的希望所在。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