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 > 商界名家

多面邵逸夫

發佈時間: 2014年01月07日 18: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央視網(記者閻海東 報道)

  在香港,尤其是影視娛樂圈,大家都習慣稱呼邵逸夫為“六叔”,而在全球華人世界,幾乎人人都看過邵氏出品的華語電影。邵逸夫在演藝圈和觀眾心目中的巨大名聲,來自於他花費幾乎畢生精力打造的“東方好萊塢”。

  邵逸夫不是香港最有錢的人,但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邵逸夫無疑都是最受人尊重的,這不僅是因為身為華語商業影視教父的他給大眾帶來歡樂,給香港影視文化産業帶來巨大貢獻,更因為他近四十年來持續投入上百億港元從事慈善活動,回報社會。

  邵氏基金成立於1975年,而邵逸夫至今已向教育和醫療事業捐出慈善款項共達上百億,在中國內地,邵逸夫教學樓遍佈全國。2002年,邵逸夫創立邵逸夫獎,每年獎勵在天文、醫學和數學上有卓越成就的學者,被譽為“東方的諾貝爾獎”。邵逸夫説,“我的財富取之於民眾,應用回到民眾”,他篤信“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

  電影教父邵逸夫——東方好萊塢的締造者

  截至邵氏影業停止電影生産的1987年,邵氏影業共出産了1000多部電影作品,而且其中大部分為人們所耳熟能詳。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在推動香港電影的發展方面,邵逸夫居功至偉,他不但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華語商業電影的教父,也可以被視為華人電影史的“活古董”。

  早在中國電影剛剛萌芽不久,邵逸夫就憑著巨大的興趣和熱情投入電影事業。邵氏兄弟的電影産業發展得非常快,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邵氏兄弟的電影就開始稱霸整個東南亞的電影市場,他們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洲等地擁有110多家電影院和9家遊樂場。

  中國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是邵氏兄弟1932年在香港攝製完成的,這部名為《白金龍》的影片,開創了中國有聲電影新紀元。但對於東方影視“教父”邵逸夫來説,真正的事業轉折發生在1957年。這一年,邵逸夫隻身赴港創業,那時香港經濟剛剛開始起飛,而邵逸夫的野心,就是要用自己的電影征服香港人,打造東方好萊塢。

  既然要做好萊塢,就得産業化發展,大批量生産。邵逸夫于1957年在九龍清水灣打造影視基地,同時招兵買馬。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把“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大字招牌挂在了那裏,並於同年建好4座攝影棚投入使用。邵氏日後在影業領域的對手鄒文懷,正是在那個時候進入邵氏影業的。邵逸夫敢於重金挖掘當紅明星如林黛、樂蒂、李麗華等,也敢於啟用李翰祥這種當時籍籍無名的年輕導演。

  雖然影視通常也被視為文化事業,但邵逸夫很清楚,自己首先是個商人,拍電影首先是為了賺錢,觀眾喜歡什麼就拍什麼,所以電影製作本身的商業定位和後期營銷,在邵逸夫這裡都極為重要。正是在這種清晰的商業思路和運作下,短短幾年功夫,邵氏公司旗下就擁有了一大批當紅女影星,逐漸壟斷了香港的國語片市場。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邵氏兄弟在日本、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00多個發行網點,專門放映邵氏公司拍攝的中國影片。

  邵逸夫娛樂事業的第二次機遇發生在1967年。這一年,邵逸夫與利孝和等人聯手創建了TVB,也許他們自己也沒有料到,這家電視臺竟會縱橫港島四十年。事實上,在TVB初創時期,其第一大股東並不是邵逸夫,而是首任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儘管創建了TVB,但邵逸夫的事業重心還是如日中天的邵氏影業。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邵氏影業的産量驚人。1973年開始,邵氏公司每年都有40到50部影片問世,邵氏出品佔據了香港電影過半票房。邵逸夫非常重視産品質量,他親自對每一部影片進行嚴格把關。但隨著電視的迅速發展,電影還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精明的邵逸夫已經感受到了電視對電影的威脅和挑戰,他開始逐漸收縮電影業務,轉投無線電視,並大量購進TVB股份,開始了他娛樂事業的第二次重要轉身。

  1980年TVB首任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因心臟病逝世,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接任董事局主席,隨後他以善舞長袖集中力量經營TVB所屬的明珠臺(英文臺)和翡翠臺(粵語臺),不但讓兩台收視率長期在港島獨佔鰲頭,其製作的節目尤其是劇集,影響力更是擴展到內地、澳門、台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創造了一代電視王國的輝煌歲月。

  娛樂大亨邵逸夫——如何包裝明星

  邵逸夫創建TVB電視王國,在香港電視圈乃至華語電視圈呼風喚雨四十年,長年擁有港島八成以上的收視率,所出産的電視劇銷至全球華人世界,在這個電視王國的全盛時代,不客氣的説,有華人的地方,就有TVB。

  對於影視娛樂而言,最重要的當然是聚集有市場號召力的明星藝人。作為全港首個免費電視臺,TVB很快在香港娛樂圈佔據一席之地,其秘密正在於其對演藝人才的培養和把控。對邵逸夫的TVB事業來説,最值得談論的,正是他1971年開始在TVB開設無線藝員訓練班。藝員訓練班的開創,對香港日後的影視娛樂産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可以説,這個優秀的演藝人才培養基地,不但為整個香港演藝圈輸送了大量的中堅人才,而且為華人娛樂圈也輸送了大批呼風喚雨的巨星,我們耳熟能詳的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演藝明星,以及大導演杜琪峰等,都出自TVB開設無線藝員訓練班。

  邵逸夫主持TVB時,在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麗的電視(現香港亞視的前身,創辦于1957年的麗的電視,是香港第一間電視臺,也是全球第一間華語電視臺),在香港及東南亞有較大的影響力。1980年,在利孝和去世所引發的TVB高層變動之際,麗的電視接連推出三部全新劇集,其中《大地恩情》更是在黃金時段掀起收視熱潮。面對嚴峻挑戰,邵逸夫當機立斷,推出了由汪明荃與謝賢合作的《千王之王》,一下子扭轉了局面。

  雖然幾十年來亞視與TVB的競爭從未停止過,但競爭的結果顯而易見,目前亞視市值約40億港元,而TVB市值則近200億港元,是香港電視産業之霸。40多年來,TVB所推出的電視劇集近1500部,超過8萬小時,其中的經典至今仍然廣泛傳播,如《上海灘》、《射雕英雄傳》、《義不容情》、《流氓大亨》、《鹿鼎記》等等。

  深知人才是事業根本,邵逸夫從來沒停止過對人才的發掘和效益最大化, TVB捧紅的 “五虎將”黃日華、劉德華、梁朝偉、苗僑偉、湯鎮業,也的確為邵逸夫賺得盆滿缽滿。

  在發掘和包裝女星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TVB主辦的一年一度選美盛事“香港小姐”。TVB捧紅的女星陳玉蓮、曾華倩、戚美珍、黎美嫻、劉嘉玲、藍潔瑛、周海媚等,都是TVB旗下的得力人才。

  捧紅演藝明星只是保證事業成功的一個方面,節目質量上乘才是取勝關鍵,在強大的明星陣容背後,邵逸夫絲毫沒有放鬆對幕後的製作與管理人才的發掘和培養,而這正是TVB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作為電視節目,僅有電視劇集還不夠,豐富的産品單元,才能保證更為強勁的收視率與市場影響。上世紀90年代初,TVB創辦了經典欄目“勁歌金曲”,邵逸夫力捧“黎明、郭富城、張學友、劉德華”四大天王,使其成為香港乃至華人娛樂圈呼風喚雨的四巨星,而“四大天王”這一稱呼更是延用至今。

  90年代初,邵逸夫引進臺劇《包青天》,在香港掀起收視狂潮。1994年,邵逸夫把亞視不少臺前幕後人員挖到了無線,尤其是臺前九位當家小生花旦全部網羅至旗下,亞視自製劇由此開始衰弱, TVB又進入一台獨大的局面。97、98年TVB可謂是高歌猛進,幾乎稍好點的劇集平均收視都在30點以上。1998年亞視再度易主並大力改革,加大外購劇比例向無線宣戰,一度形成反超之勢。

  邵逸夫也大興土木,1999年秏資22億港元于將軍澳工業興建一座全新的電視廣播城,新址總建築面積逾11萬平方米,比清水灣電視城大三成,並於2003年10月正式全面投入使用。但隨著內地與台灣電視劇質量的不斷提升,TVB劇集漸成流水線作業,影響力大不如前。TVB也意識到這一點,在劇集方面不斷做出嘗試,同時開始大舉進軍內地。TVB生産的電視劇也越來越多的亮相內地電視臺,如《金枝欲孽》、《東方之珠》、《我的野蠻奶奶》等。

  慈善家邵逸夫——百億捐資助學

  邵逸夫説:“一個企業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 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設立邵氏基金會,致力於各項社會公益事業。1973年,邵逸夫向香港“蘇浙公學”捐贈50萬港元,興建一座藏書3萬多冊的新型圖書館,這是他的第一筆捐贈。1985年1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會的名義宣佈捐出1.06億港元,作慈善用途。其中730萬港元用來資助香港的大學和醫院。另外3300萬港元則捐給香港以外的六所大學,包括台灣國際藝術學院和澳門的東亞大學等。也是在同一年,邵逸夫捐贈1000萬港元給中國保護敦煌莫高窟壁畫工程,為當時的壁畫安上了玻璃屏風。

  1986年,邵逸夫捐出了1.2億港元,其中1億港元給香港中文大學,1000萬港元給香港浸會大學,1000萬港元給仁濟醫院。捐助給香港中文大學的1億港元,用來興建第四書院,命名為“逸夫書院”。

  慈善捐贈為邵逸夫在內地贏得巨大口碑。邵逸夫説,“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從1985年開始,邵逸夫每年都會拿出1億多元,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內地的教育事業更是其資助的重點。從1987年1月開始,邵逸夫的捐款向內地集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國內地大、中、小學和職業技術學校、師範學校、特殊教育學校6013個項目,包括圖書館、教學樓、科技樓、體育館、藝術樓、學術交流中心等,遍佈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2008年5·12汶川地震,邵逸夫捐款1億港元。2009年水災關愛行動,邵逸夫捐款1億新台幣。2013年4月22日,邵逸夫夫婦又向四川雅安地震災區捐款1億港元。二十多年來,邵逸夫共向內地捐贈了34億港元。

  正如本文開頭所言,在香港,邵逸夫不是最有錢的人,他的財富始終在香港排九至十多名,但他在慈善公益上的貢獻,只有李嘉誠與霍英東能與他相提並論。但李嘉誠和霍英東的財産遠遠超過邵逸夫,從財富總量與捐出比例而言,邵逸夫依然居於前位。

  幾十年來,邵逸夫拿出巨大的財富資助慈善公益,但並未影響其事業與資本的擴張。1985年,邵逸夫大舉捐贈的第一年,《信報》估算邵逸夫的資産為33億港元。《香港政經週刊》排出的1990年度香港億萬富豪榜中,邵逸夫以85億港元的身價名列第八位。1994年1月,香港《資本》雜誌公佈1993年度香港華人百億富豪榜,邵逸夫以120億港元的資産名列19位。2006年,邵逸夫有意出售所持TVB32.49%的股權,作價100億港元。若加上邵逸夫的其他資産,估計邵逸夫的總資産逾200億港元。

  因為其娛樂事業的巨大成就, 1974年,英國女王向邵逸夫頒發CBE勳銜,1977年,英國女王冊封他為爵士,成為香港娛樂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而因為社會福利貢獻,美國三藩市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因為其在慈善事業中對中國的巨大貢獻,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多面 邵逸夫 的新聞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