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 > 宏觀

糧食實現十連增 飯碗穩穩端在自己手中

發佈時間: 2013年12月24日 08: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人民日報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製圖:蔡華偉

  本報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馮華)1993年底,家住瀋陽的張維新到北京出差,在飯館掏出全國糧票,沒想到服務員不收了。就在這一年,被中國人民用了近40年的糧票開始退出歷史舞臺,人們可以想買多少糧食就買多少。

  20年來,糧食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連續10年增産,今年糧食生産再次刷新紀錄,全年糧食産量達到12038.7億斤,比上年增産247.1億斤。

  我國的糧食生産從2004年開始恢復性增産,不僅打破了“兩豐一歉”的傳統週期波動,還先後收復了10000億斤“失地”、相繼躍上11000億斤和12000億斤的新臺階,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高。

  不僅是糧食,其他領域的産品也日益豐富。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的工農業生産迸發出巨大的活力。從上世紀80年代起,各種票證開始逐一謝幕。

  如今,從城市商場到鄉村集市,粗糧細糧一應俱全、蔬菜魚肉水靈新鮮、副食零食目不暇接,遍佈城鄉琳瑯滿目的物質繁榮,“菜籃子”更豐富,“米袋子”更充實。   

  拿票排隊買東西早已成為歷史,市場中流通的商品種類繁多,不僅滿足了人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還給人們帶來了更多選擇。

  20年前,糧票退出歷史舞臺

  早晨7點多,北京市朝陽區一家金融企業的員工李偉,來到單位附近的一家餐廳。包子、油條、豆漿……在享用了一頓頗為豐盛的早餐後,李偉付給老闆8元錢。

  現在看來再正常不過的一幕,20年前卻完全不同:想要吃上一頓熱乎乎的早餐,可能要早早地起床,拿著糧票來到早餐店門口排隊。由於糧票不多,為了一家人都能填飽肚子,自己只能少買幾樣……

  20多年前,我國還處於憑票購物的年代。糧票、布票、肥皂票,見證了當時商品短缺的窘境。城裏人吃飯穿衣也要憑糧票、布票、油票、肉票、蛋票,限量供應。要想結婚買個手錶、自行車,更要找票證。“吃什麼”,是老百姓一天生活的重大主題。

  1978年,小崗村18戶農民聚集在一間茅屋裏,為了填飽肚子按了紅手印,邁出了中國糧食改革的第一步。1982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包産到戶、包乾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産責任制。此後,我國不斷穩固和完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鼓勵農民發展多种經營,解放了生産力,糧食生産連年豐收。

  1984年,深圳特區放開糧油價格,1988年,率先放開食油經營;1992年,廣東在全國率先放開糧食購銷和價格,取消糧簿。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1993年3月29日,全國人大八屆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容正式寫進國家《憲法》。當年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宣佈,從這一天起,取消糧票。到1993年底,全國95%以上的市縣完成了放開糧價的改革。糧票、布票、肉票等各種票證退出歷史舞臺。

  20多年來,我國農業産品産量躍升至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大為增強,實現了從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2013年,我國糧食總産量60194萬噸,實現2004年以來的“十連增”,連續7年穩定在5億噸以上水平。充裕的農産品供給解決了世界1/5人口的溫飽問題,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質的提高。

  如今,放眼大街小巷,商品琳瑯滿目;走遍各大商場,服務花樣百齣。過去“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如今的年輕人更追求品牌、個性化消費。過去人們習慣“勒緊褲帶過日子”,現在消費者敢花錢、會花錢,享受多樣消費帶來的生活樂趣,消費全面升級。

  20年來,米袋子、菜籃子越來越充實

  打開快遞包裹,北京市海淀區某高校大三學生王穎收到了不少零食:盒裝牛奶、袋裝牛肉乾,還有散裝杏仁。“由於課業繁忙,我常常在網上買些零食,囤儲備糧,遇到網站有優惠活動的時候,價格比超市還便宜,還能買到超市裏沒有的進口小零食呢!”

  王穎説,現在商品種類繁多,以牛肉乾為例,産地不同、製作方法不同,口感也不同。“根據我的偏好和口味,輕點鼠標,就能買回喜歡的零食了。”

  如今,選購商品已經不用再拿票排隊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像王穎一樣,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自如地選購商品。市場中流通的商品種類繁多,不僅滿足了人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還給人們帶來了更多選擇。

  從關注數量到均衡營養,老百姓的餐桌越來越豐盛了。告別了食品短缺的時代,米袋子和菜籃子越來越充實。粗糧、細糧、加工食品……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對自己“口糧”質量的要求也提高了,如何通過主食、蔬菜、水果的搭配均衡攝入營養,怎樣才能吃得更健康,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熱議的話題。

  從去商場、超市等實體店精挑細選,到突破時空限制在電子商務網站自助下單,老百姓購買商品越來越方便。比産地、比品牌、比價格……可供消費者挑選的商品種類越來越豐富,無論是新鮮出爐的土特産品,質量上乘的時髦産品,還是行銷海外的名優産品,只要有消費需求,總能得到滿足。

  商品種類越來越豐富,消費者選擇的餘地也越來越大。不止是農産品,我國其他領域的産品也極大豐富。從城市商場到鄉村集市,粗糧細糧一應俱全、蔬菜魚肉水靈新鮮、副食零食目不暇接,遍佈城鄉琳瑯滿目的物質繁榮,“菜籃子”更豐富,“米袋子”更充實。

  今年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當月超過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3.7%,消費市場繼續保持平穩加快發展態勢。消費水平年年邁上新臺階。

  流通活躍,商品市場活力迸發

  “自從建立了農超對接關係,産品供不應求,俺們果農1畝地收入近萬元。”近日,河南虞城縣博愛林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玉東告訴記者,合作社還與中國林科院合作開發林果深加工産品,玫瑰酒、玫瑰醬很受市場歡迎,“種果樹,越來越有奔頭了”。

  1993年以來,國民經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帶動城鎮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明顯提高,居民對肉、禽、蛋、水産品、蔬菜、水果等“菜籃子”産品的消費需求大幅度增長,一大批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的農區“菜籃子”生産基地迅速崛起,逐步形成了跨區域、大範圍、多品種的農産品批發市場網絡,承擔起農産品大市場、大流通的主要任務。

  截至2013年7月,全國億元以上批發市場已達1884家,億元以上農産品批發市場佔總數量的比例達到70%。排名前30名的農産品批發市場交易總額為3564億元。

  近年來,為探索創新農産品流通模式,我國多地推進農超對接試點工作,通過訂單農業和直採基地的模式,提高了農産品生産的組織化程度,有效緩解了農産品“賣出難”問題,商品流通更加順暢,市場供應更加豐富。

  票證的歷史(鏈結)

  在計劃經濟時代,各地的商品票證通常分為“吃、穿、用”三大類。

  吃的除了各種糧油票外,還有豬牛羊肉票、雞鴨魚肉票、雞鴨蛋票,各種糖類票,各種豆製品票及各種蔬菜票等等。

  穿的除了各種布票外,有化纖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

  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紙、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種煤票、商品購買證、電器票、自行車票、手錶票,還有臨時票、機動票等,五花八門,涉及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總之,大多數商品都是憑票供應的。

  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生産力的發展,各類票證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在林林總總的票證中,最主要的是糧票和布票。

  糧票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從中央到基層發行糧票品種繁多,包括農村口糧糧票、工種糧票、補助糧票、知青回城糧票、光榮家屬糧票、幹部下鄉糧票、軍用糧票等等。

  1955年8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署國務院令,發佈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辦法規定,居民口糧、工商行業用糧和牲畜飼料用糧,均按核定的供應數量發給供應憑證。供應憑證分為市鎮居民糧食供應證、工商行業用糧供應證、市鎮飼料供應證、市鎮居民糧食供應轉移證、全國通用糧票、地方糧票、地方料票七種。

  1993年2月15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指出要把握時機,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積極穩步地放開價格和經營,增強糧食企業的活力,減輕國家財政負擔,進一步向糧食商品化、經營市場化方向推進。

  1993年4月1日,上海市全面放開糧油購銷價格,取消糧票、油票。1993年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放開糧油購銷價格,取消糧票、油票。到1993年底,全國95%以上的市縣完成了放開糧價的改革。

  布票

  1954年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舉行第二百二十四次政務會議。會議通過了“關於實行棉布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和“關於實行棉花計劃收購的命令”。會議提出,購布票將分兩期發票:第一期自一九五四年九月至一九五五年二月,第二期一九五五年三月至八月。

  1984年11月22日,商業部發出通告,從1984年12月1日起,全國臨時免收布票、絮棉票,對棉布、絮棉敞開供應。1984年不發佈票和絮棉票。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