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 > 産業

國資國企改革新路徑大可期待

發佈時間: 2013年12月23日 14: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大眾日報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12月17日,上海發佈“國資國企改革20條”,打響地方國企改革“第一槍”;兩天后,國務院國資委官員亮相國新辦發佈會,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表示,國企改革已確定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深化國企管理體制改革兩大重點,深化國企改革意見出臺在即。既有地方改革的率先啟動,又有國家層面的全方位佈局,國資國企改革開始明顯加速。

  無論是上海的“20條”,還是國務院國資委對未來國資國企改革路線圖的勾勒,都含有從管國企到管國資,從國資股權獨大到發展混合所有制,從行政式指派任命到市場化選人用人這些內容。改革邏輯與三中全會的《決定》精神相一致,即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明確監管者職能定位,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推動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激發國有企業活力與國有經濟的整體競爭力。

  和以往主要針對國企進行監管不同,此輪改革強調以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政府要以出資人身份從“管國企轉為管國資”。“管國企”到“管國資”,雖僅一字之差,但管理的內容、對象、行為方式等都將發生很大變化,意味著政府職能部門不再直接管企業,直接插手企業人和事,而是學會通過資本的力量連接企業和市場,讓企業自主決定生産經營和投資決策,讓市場決定企業的命運、人員的進出和資本的去向,這有可能成為國企去行政化的一條改革途徑。監管的到位要以監管對象的定位明確為前提。“上海方案”把國企劃分為競爭、功能和公共服務三類,並實施分類監管。目標不同,評價體系也有異,這一針對企業特殊定位的相應制度安排,有利於調動各種資本的積極性,也為各類國企基於定位實現目標最大化指明了方向。而對競爭類國企高管實行任期制與契約化管理,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有助於這類企業儘快擺脫行政依附,推進公司市場化治理,在市場競爭中崛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黃淑和明確強調,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國企改革的重頭戲。其實,混合所有制並不是新提法,股份制改造一直就是這些年國企改革的主旋律。但國有股一股獨大、股權單一的局面卻遠未打破。所以,現在突出強調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其特殊含義。而股權多元化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家股份制企業裏,要麼國有股份絕對控股,要麼幾家主要股東都來自國資系統,市場競爭力來自行政資源的“偏飯”,企業治理結構也基本是傳統國企模式,這樣有名無實的混合所有制,不要也罷。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要通過産業的開放、國有企業的市場化與股權的證券化、社會化與國際化等手段,實現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而且投資者依據所佔股份和公司治理架構行使權責,誰也不能仗“勢”欺人,以此破解國有股一股獨大難題,進而形成推動國企市場化運行的內在動力。

  與發展混合所有制相伴,如何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優化國有資本戰略佈局也令人關注。三中全會《決定》明確,國有資本要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行業。實現國企資金與國家戰略、政策導向更高程度的融合,有所為就要有所不為,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必須做好“進”與“退”的戰略抉擇。上海提出“3—5年內讓國有資本在戰略性産業、基礎設施和民生改善方面的集中度超過80%”;黃淑和也表示,除了涉及國家安全的少數國企和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可以採用國有獨資形式外,其他國企將視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分別保持國有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對於國有資本不需要控制並可以由社會資本控股的國企,可採取國有參股形式或者全部退出。顯然,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深化的進程,同時也就是混合所有制發展空間大大拓展的過程,而符合市場規則的混合所有制結構的形成,必將對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優化國企基因,釋放民間資本活力,乃至全面深化改革起到極大推動作用。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