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商界名家

客戶信賴生意得心應手---訪寶星首飾廠董事總經理吳宏斌

發佈時間: 2013年03月25日 13: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CCTV2 香港大公報

  記者 汪澄澄

  寶星首飾廠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吳宏斌,親身參與了香港實業起步、發展、變遷、轉型。一九八零年代,他創立寶星,從做象牙飾物及工藝品,到九十年代初轉做各種帶寶石飾品,在珠寶行業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可謂千帆過盡。他見過有人從這行起步、發家;有人賺足了錢轉而搞起了投資;也有人磕磕絆絆最後被市場淘汰……談及自己,他半開玩笑地以「庸才」自居,「我凡事求穩,做不了什麼大事,但知道自己的起點和擅長的領域在哪。」他強調,做實業難,無任何快捷方式,只能靠時間累積經驗,從教訓中學會判斷,再精益求精地磨礪出自身的專業性。

  吳宏斌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幾塊象牙材料,辦公室的櫃子裏也陳列著各式各樣精美的象牙工藝品,那正是他事業的起點,也是屬於他的歷史。儘管二十多年來,他的生意早已轉向寶石飾品,而真正讓他發家的,也是那些遠比象牙更加璀璨奪目的珠寶,但他不曾忘記自己的原點。比起那些隨利益的走向見風使舵的人,他更珍視自己擁有的和擁有過的東西。

  苦學勤勞 白手起家

  近年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公職上的吳宏斌,是白手起家,與很多同時代的人一樣,他自幼家貧,十三歲便在一家只有幾個人的紙盒廠打工掙錢。最初,他會為掙到錢而歡欣滿足,不過幹了四年在紙盒上「打釘」的流水式作業後,他感到這種簡單、沉悶,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工作,不會有前途。「我發現,一個已經在工廠做了十幾年的同事,薪水竟然跟我一樣。」於是,當有機會出現時,他選擇了離開。

  吳宏斌的弟弟那時在尖沙咀上班,「他做酒店,小費多,我當時意識到,還是外向型的生意比較好做。」後來,有親戚介紹他去象牙加工廠工作,廠裏將收購來的一些象牙加工成首飾或工藝品,再銷往國外。

  他回憶説,自己十七歲進象牙廠,在不同崗位上幹了整整十三年,最初負責收貨,之後獲得老闆賞識,給他機會去鋪面做事,給資深銷售人員當助手,看多了,接觸多了,他了解到這行的整個流程,並學習到如何與客戶打交道,以及做生意的手法,「我小學讀完就出來做事,英文程度很低,我就讀夜校,學習英語,加強與客戶的溝通。」

  學徒時期的吳宏斌,虛心、肯學,「我們那時不像現在的年輕人想法多,當時我覺得,只要有東西可以學,有薪水可以領就已經很好了。」隨著知識增長,一些模糊的抱負開始在腦裏成形。

  穩紮穩打 大器晚成

  吳宏斌回憶説,大概是三十歲左右,他猛然醒覺,若繼續努力打工,即使老闆待員工不錯,一輩子也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了,「如果自己是老闆,做成了一樁生意,收入幾乎等於那時一年的薪水,所以,我覺得怎麼都應該博一博。」

  有想法還得有機會,打了十三年工,吳宏斌差不多掌握了工廠的營運模式,也發展了一定的客戶關係網絡,當他萌生自立門戶的念頭,立馬有稔熟的客戶願意支持,一切便順理成章了。他説,「當你有了積澱,你説話才會讓人信服,也才能獲得客戶信賴,做起生意來也就得心應手。」有供貨商提供象牙,他與拍檔兩個人的生意,在頭幾季已經賺錢,有了資本,工廠逐漸發展壯大。

  吳宏斌大器晚成。他説,也有年紀輕輕就做老闆很成功的例子,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只憑野心亂撞,成功幾率相當低。無家庭背景、無學歷,他那一代人,除借了時代的風潮,就是靠一股敢闖敢拚的勁頭。他承認,與同時代的很多人相比,自己的拚勁兒並不算足,屬於保守型。不過,也許正因這種不輕易冒險,穩紮穩打的態度,反讓他的事業可以細水長流。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