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記者李永青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正處於經濟起飛階段,只要肯捱夠搏,又懂得抓緊機遇,便不乏飛黃騰達機會。1959年成立的建文製衣廠有限公司,初期是一家只有數名工人的“山寨廠仔”,但六十年代獨具慧眼,大膽引進了當時香港未有人敢用的彈性泳衣布,徹底解決了泳衣彈性不足的問題,結果産品暢銷海外,更令建文晉身本港三大泳衣廠之列。建文董事總經理陳國威坦言,公司曾經風光一時,也曾在後來的金融海嘯時受挫,五十餘年來能夠屹立不倒,至今仍穩坐行業前列之位,靠的是堅持迎難而上及勇於創新的精神。“我們牙齒當金使,答應了交貨,即使蝕錢亦照做。”
談到建文必須提起其創辦人,即陳國威的姑丈。原本姑丈做毛衫廠的“行街”(推銷員),主要向百貨公司推銷,及後自行創業。在現代人眼中,創業一定會選擇自己最熟識的行業,以此推論最好是做回老本行,即毛衫廠。但陳國威的姑丈因不想與舊老闆爭生意,所以堅拒開毛衫廠,更明言舊老闆既做冬天的生意,他便選擇生産泳衣這門夏天的生意,寧願一切從頭開始。“姑丈為人真係好難得,還提早一年提出請辭,等到所有帳款收整後才離開,換了現代社會,哪行最熟肯定做哪行。”
從山寨式工廠起家
創業初期,建文與很多家庭式工廠一樣,是一家只得數人的山寨式工廠。建文製衣第二代“話事人”陳國威回憶説,當年工廠設在深水埗的四層高大廈內,總面積只得800多呎,當時前半部為車間,放了數臺衣車,後半部則是住家地方。“當年工廠好細,但大家樂也融融,工人和老闆娘會在中午、晚上煮飯一起吃,感情好似一家人。”
當年香港有數之不盡的山寨廠,建文能夠由只有幾名工人的小工廠突圍而出,成為主要泳衣廠之一,陳國威認為姑丈功不可沒,香港人所指的獅子山下精神,在他身上完全表現出來。當時的泳衣質料以純尼龍為主,普遍存在彈性不足的問題。當大部分行家對這個問題習以為常之際,陳國威的姑丈卻認為,難關背後往往隱藏著無限商機,因此不斷尋找突破難關的方法,皇天不負有心人,幾經辛苦他終於找到一家供貨商,提供德國最新技術生産具彈性的針織泳衣布。當時大部分人對這種新布料持觀望態度,他的姑丈卻認定潛力巨大,因此將這款新布料應用到泳衣上。結果,新産品解決了泳衣彈性不足的問題,而且迅速被搶購一空,當時的供貨商感激陳國威姑丈的賞識,向建文獨家提供這款新布料。
六十年代進黃金期
“要知道當年建文只是一家很細的廠仔,引入一款在香港沒人試過的新布料真的風險好大,若果市場不歡迎,便有沒頂之災。”提起當年姑丈的過人膽識和獨到眼光,陳國威總是讚不絕口。
自從引進新款布料後,建文的生意猶如火箭,一飛沖天,六十年代往後的十年更進入黃金期,生意多得要外判給同行。當人手不足時,姑丈更將衣車搬到公屋及越南難民營外,讓家庭主婦及船民在空余時間生産泳衣。被問及當年利潤有多豐厚?陳國威笑言,六十年代頭五年每年銷量大升一倍,出廠價15元,純利便賺8元。因為生意好,建文在六十年代尾遷入大角咀的工廠大廈。當年絕大部分廠家都是山寨廠或家庭式作業,能夠搬進工廈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六十年代業內流行一句話,建文産品必屬佳品。”
不過,福兮禍所伏。由於産品好賣,不少行家引進或研發相似的布料,印花布開始進入市場,可是陳國威的姑丈認為已賺夠,不想再冒風險轉做印花布。1970年起,建文的生意開始回落。
向親友集資轉戰深圳
眼見建文逐漸走下坡,七十年代中期由美國大學畢業回港加入建文的陳國威,不斷為公司前途出謀獻策。此時,國家逐步改革開放,加上香港開始出現工人荒,陳國威認為這是北上發展的大好時機,於是積極遊説姑丈到內地開廠,但姑丈身邊有不少朋友到內地設廠失利,所以不肯北上發展。
眼見國家改革開放帶來大好機遇,但苦於姑丈始終不為所動,陳國威不想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有意辭職自行創業。姑丈得悉後,不想自己辛苦經營多年的事業無以為繼,最終決定將建文交由陳國威打理。陳國威在1986年向親朋好友集資買下姑丈的股份,翌年便到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開設內地首家工廠。“當年自己資金不多,要找母親、岳母、朋友和同學集資,總之動員所有親戚朋友,幸好現在公司搞得不錯,總算有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