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一個和尚有水喝 新華社發
■ 新華社記者 王海鷹 周琳 白靖利 王春雨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大幕正式拉開,“九龍治水”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也將和人們告別。
然而,能否為百姓提供“放心奶、安心豬”,需要的是監管部門對違規行為的零容忍和嚴把控。人們期待新的監管模式,交出一份讓消費者安心的“舌尖上的答卷”。
“一重門”:機構整合能否終結監管亂象?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直言披露地溝油回流餐桌,海寧市華豐村書記朱張金更是帶了300多件“有毒食品”進京。今年的兩會上,食品安全成為兩會代表熱議的焦點。
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將組建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整合工商、質監等部門的食品監管職能,改變監管“分段脫節”的現狀。告別了“九龍治水”,能否帶來職能的轉變?
從肉雞違規用藥流入餐桌到白酒塑化劑超出限量值,近年發生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都在網友、媒體或業內人士“曝光”後,執法部門才介入,“七八個大蓋帽管不住一頭豬”的現象一直沒有杜絕。
“多頭監管造成行政成本居高不下,還會導致‘馬後炮’監管。”全國人大代表董雅娟説,形成監管統一,既能在某種程度上遏制監管過程中的“浪費”,也能提高行政效能。
模式的改變不代表問題將不再出現,食品安全也不會“零風險”。無論是種植養殖環節的責任缺失,流通環節的標準打架,還是監管部門的執法不嚴,都有可能導致食品安全問題“捲土重來”。
職能轉變的一個關鍵點,就是杜絕“養魚式執法”“辦公室裏看樣本”等亂象。全國人大代表江保安認為:“破解這一痼疾,需要在機構改革中落實收支兩條線,一方面保證經費,一方面扎住監管機構的小金庫,切斷其與不法企業的‘臍帶’。”
禁止以罰代法、變相“坐收坐支”,讓罰款與部門利益脫鉤,必須加強基層監管部門人力和經費保障。我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工作。絕大多數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在基層,一些代表建議,將地方政府的工作責任制、經費保障落實情況作為檢查重點。
“二重門”:源頭“違規”如何控制?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此次食品安全管理機構改革,並不涉及農業生産環節。而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多發的,恰恰是農業的種植、養殖環節。
“食品激素已經影響到下一代身體健康,把民族體質推入了一個危險境地。”全國人大代表宋心倣説。
到處都有生長激素的影子。由於農業生産環節多是一家一戶分散生産,對於違規使用生長激素現象難以監管。
“監管對農業生産環節缺少控制力,部分農民一味追求産量、品相、見利忘義、種植養殖環節不規範。”董雅娟代表説。
全國人大代表江保安認為,食品龍頭企業搞規模化種植、養殖,帶動農戶規範操作、集約經營,有利於杜絕農業生産環節施用“違規藥物”的現象發生。
全國人大代表徐新榮説,生産上乘的放心食品就該有相應的收益,要讓“誰誠信,誰掙錢”成為積極的利益導向。
“三重門”:“食品安全防火墻”如何重建?
在德國,刑事訴訟外加鉅額的民事賠償足以讓肇事的食品企業破産;在韓國,如果因製造或銷售有害食品被判刑者,10年內將被禁止從事食品生産經營活動;在日本,每份食品都“建檔案”,通過“重重關卡”才能登上百姓餐桌。
中國食品安全的“天”屢屢被“捅破”,在拷問生産經營者道德良心的同時,也暴露出制度的漏洞和社會誠信的“失守”。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峰表示,這次機構改革之後,食品安全法也需要抓緊進行修改。改革邁入這一步,要把改革的成果通過修改法律的形式鞏固下來。
拯救“道德滑坡”需“剛性約束”。一些代表認為,應落實食品安全的“黑名單”制度,讓企業違規後終身禁入,真正形成震懾力。
宋心倣代表認為,應整合現有信用信息渠道,建立全國聯網的“食品安全電子信息監管服務平臺”,實行“問題食品”的可追溯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畢宏生説,保障食品安全是全社會的事。需要監管部門在産業的每個鏈條成為“千里眼”,讓不誠信的企業無立足之地。 (據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