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觀點頻道

央視網評:南方供暖不能再有“一線”之別

發佈時間: 2013年01月09日 18: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北風卷地白草折”,又到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北方早已開始集中供暖,而生活在南方的人們,則要用五花八門的方式解決溫暖問題。網絡上關於希望南方也採取集中供暖的呼聲很高,呼籲各地重視市民的冬季採暖需求。專家則認為,“南方供暖時間短,設備建成後使用率低,且對於南方居民而言,已習慣冬季的濕冷氣候,突然增加集中供暖,可能導致居民身體不適”。

  南方到底要不要供暖?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了解目前我國集中供暖的劃分標準。在我國,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南方”,指秦嶺淮河以南的全部區域。新中國成立之初,受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國家制定了一條分界供暖線,即採暖地區一般是累年月平均溫度低於或等於5℃的天氣超過90天的華北、東北、西北地區,南北供暖的分界線是秦嶺—隴海線,北方地區集中供暖室溫標準為16℃—18℃。

  然而,隨著北極海冰減少、世界極寒天氣日益常見,南方的冬天已經越來越有北方的寒意,不斷南下的冷空氣也早已把雨雪分界線推到了秦嶺淮河以南,很多南方地區冬季的最低氣溫已低於零下5度,而南方很多無集中供暖的居民一到冬天“冷不堪言”。世易時移,今日的物質水平與民生需求也與解放初不可同日而語,單純用南北分界線這種“一刀切”的標準來決定是否集中供暖顯然已經不合理也不科學。南方要不要供暖應該根據各地的冬季實際氣候條件和溫度來劃分,所謂的民生冷暖,顯然不能由“線”説了算,居民的實際需求和感受説了才算。

  眼下而言,橫亙在南方供暖命題上本來是兩個問題,首先是要不要供暖,而後才是怎麼供暖。而今的討論卻兩者混為一談,在還沒有確認是否要打破這條“線”的前提下,紛紛開始糾結要不要集中供暖:一是集中供暖難度大,二是能耗高。

  誠然,南方一些地區確實面臨供暖設施建設任務繁重、城市土壤和房屋結構可能不適於使用管道供暖的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地區都不適合集中供暖。關起門來談“難度”,難逃閉門造車的嫌疑。北方的供暖設備、基礎設施也不是盤古開天闢地就打包進來的,何以北方在上世紀就能建成的、反而南方在新世紀就遭遇更大的“難度”了?而“能耗更大”的説辭,更是不知所云。其實現在條件好點的南方家庭,都是空調常開、電暖器具五花八門,如果真要算能耗或者節能減排,這樣的供暖方式並不一定比集中供暖更節能。至於使用效率的説法,北方的暖氣也不是365天全開著,按需配給、裨益民生,這才是最大的效率。

  還是事實勝於雄辯。早在2005年開始,武漢啟動“冬暖夏涼”工程,並將其納入“十二五”規劃,其目標是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熱製冷覆蓋區域達5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160萬人。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合肥、南京、杭州、揚州、南通等南方城市都已實現部分小區的集中供暖。在爭執南方應不應集中供暖時,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近年來的凍死凍傷事件,幾乎多發生在沒有集中供暖或供暖未必全覆蓋的中西部及南方地區。

  集中供暖作為一項公共事業,政府給民眾保暖的公共責任,不能再有“一線”之別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南方寒冷地區的集中供暖問題,既是新形勢下關乎南方居民冷暖的民生問題,也是關乎南北取暖之爭的社會公平問題。當然,要改就會有不同意見,畢竟涉及很多與之相關的福利和基建等,但毋庸置疑的是,“一刀切”的劃線必須要改,因地制宜去集中供暖,解決民眾的冷暖問題,不是原則問題而是操作問題。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