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網特約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13年經濟工作的六項主要任務,其中一項任務即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中國經濟的未來,必須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而城鎮化正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也是破解“三農”難題的一條路徑。城鎮化受到高度關注,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從根本上講,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産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由“鄉”到“城”的重要轉變,蘊含著深刻的利益結構調整。
1. “本土城鎮化”是中國未來城鎮化發展方向
在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文件中,有一個特別有新意的提法,就是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而這種城鎮化不是盲目“拉土地面積”,不是“造城運動”,單純靠擴充城市土地,絕對不能完全實現城鎮化。那麼,城鎮化的道路究竟是一條什麼樣的道路?筆者看來,中國的城鎮化也應該摒棄過去那種單純依靠房地産開發、大挖大建、不顧城市資源和環境承受力的粗放式特徵,而代之以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就業機會多的新型城鎮化——本土城鎮化。本土城鎮化應把現有農村村鎮就地改造建設成城鎮城市,就地消化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帶動農民自然而然的通過在工廠、企業、公司穩定就業後轉化為市民。
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關係問題上,應該是工業化特別是新型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發展。一個城市,必鬚髮展若干具有當地比較優勢的産業,才能支撐人口的增加和可持續發展。否則,單純依靠房地産或單個産業的單兵突進,一旦經濟下滑,單個産業失去比較優勢,新城有可能人去樓空,變成“空城”、“鬼城”。從這個意義上説,城鎮化只能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不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2.推進農村産業經營,積極探索內涵式發展的城鎮化道路
以工業化、産業化、信息化為動力,積極探索內涵式發展的城鎮化道路。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孤立地進行城鎮化建設,而是注重工業化、産業化、信息化與城鎮化的並行發展,以工業化、産業化、信息化為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積極探索城鎮化內涵式發展道路。一是工業化引導大量的就業人口從第一産業轉向二、三産業,通過人口和産業的集聚,為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奠定良好的産業基礎。二是著力推進城鎮化的良性內生增長模式,注重産業佈局優化、産業轉型升級、産業發展與城鎮化的內在協調聯動,為城鎮長期、穩定、有序、健康發展注入內在活力。三是通過信息化、高新技術使用和對傳統産業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鎮化發展的水平。四是城鎮化與工業化、産業化、信息化協調發展的同時,也為工業化、産業化提供了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豐富的人力資本。
3. 城鎮化所需資金哪來
城鎮化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經研究發現,中國的地方政府並沒有建立適應城鎮化資金需求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融資方式仍以銀行貸款為主,不僅難以滿足巨大的資金需求,而且最終還款來源還是土地收入。如果不能解決城鎮化中的資金需求問題,不僅可能會出現大量城市貧困人口,還會使城市病得更加嚴重,並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降低城鎮的生活質量,喪失城鎮化的本來含義。筆者認為,有三方面工作可做:一是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都應儘快在公共服務等領域明確建設標準、降低準入門檻,讓更多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形成多元投資主體。二是通過調整國有資本配置,提高收租分紅比例,把收租分紅收益投入社會公益領域,也可為人口城鎮化創造有利條件。三是允許有還貸能力的縣發行城投債,也就是平臺債,並考慮適時推出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私募債。
4.利用民間資本推動構建城市型産業體系
與産業佈局相銜接的城鎮化不是單體城市的發展,而是産城一體化的發展。構建城市型的産業體系,這個産業體系不是“胡蘿蔔、大蔥”的産業體系,而是集約的、生態的、綠色的、低碳的新産業體系。這就需要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充分發揮政府在城鎮化中的宏觀調控、指導協調作用。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成立相關産業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引導大量民間資本投入産業建設;強調市場化的作用,也注意把自由市場和政府調控相結合,更加重視政府的宏觀協調作用。這樣一是為産業的發展和各種生産要素的流動營造一個社會化的市場環境和法制環境。二是解決了城鎮化經濟建設中的資金問題。三是通過立法和行政干預,加強了城市規劃、産業規劃佈局,在城鎮化建設中更加重視對環境的保護。
總之,數億農民進城的給中國經濟帶來的紅利無疑是巨大的,這個龐大的內需引擎可以使中國擺脫對出口的依賴,並支撐中國經濟長期走穩。但問題也並不是這麼簡單,中國真正要圓滿完成城鎮化建設,享受到改革紅利並非如探囊取物那樣簡單,這需要決策層在改革推進中,運用高超和智慧的手段,排除一切險阻。
(本文論述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