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

京滬廣“陰影”下

發佈時間: 2012年08月15日 00: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都市圈中的"貧困帶"

  如果從夜晚的天空俯瞰首都,北京城像一個光芒四射的舞臺,但舞臺四週,你會發現一圈寂靜、灰暗的"項圈"。"灰項圈"在學界有一個專用名詞:"環首都貧困帶"。在京津冀都市圈中,還有很多至今未能摘掉"貧困"帽子,面臨轉身難題的縣市、鄉、村。位於北京正北的河北省赤城縣,與北京市延慶縣僅一山之隔,有的地方甚至僅隔一條馬路,但兩地發展差距相當明顯,官方數據顯示:2011年,赤城縣財政收入9.7億元,可用財力12.2億元。而同一年,延慶縣財政收入18億元,可用財力可達68.3億元。據河北省發改委與河北省扶貧辦2011年9月的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環首都貧困地區有25個國家級和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貧困人口 235.9萬人,佔全省貧困人口的42.1%。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淶水縣人均生産總值為1.1萬元,房山是4.4萬元;全部財政收入,淶水是3億元,房山則高達117.5億元。2005年8月17日,亞洲開發銀行的一份調查報告首次提出:在國際大都市北京和天津周圍,環繞著河北的3798個貧困村、32個貧困縣,年均收入不足625元的272.6萬貧困人口。七年之後,2012年3月,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其聯合發佈的首部京津冀藍皮書中再次指出,"環首都貧困帶"不僅未能縮小與北京周邊郊縣的發展差距,反而愈加落後。

  2011年,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建設首都經濟圈,給貧困帶開出了一劑藥方,但北京與周邊地區的聯絡、互動機制是什麼?這種機制如何影響、塑造其周邊地區的發展?"經濟圈"如何破除"貧困帶"?

  著名經濟學家、燕京大學校長華生在論壇上指出,要實現京津冀都市圈的發展,北京本身要在規劃發展上重新思索,是否自身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以及資源的集中配置剝奪了外圈城市的發展空間?"現在我們都市的發展基本上是攤大餅,北京我記得我來的時候,主要是二環內,現在三環、四環、五環、六環一層一層往外攤,這樣外圈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自己把活就幹完了,而且這種攤法從北京本身的發展,各個方面都非常不利。"

  周其仁:"內核"不強都市圈發展難有前途 不應阻止人口流入北京

  對此,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的看法則有些許不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周其仁表示,要接受大城市在規模以及人口上不斷擴張的趨勢。而都市圈發展問題的關鍵,恰恰在於圈中的核心城市是否足夠強大,能否對周邊城市産生外溢效應。       "所謂都市圈裏面要'核',第二外頭有個'圈'。現在研究首都經濟圈,這個'圈'的問題是'核'還不夠強有力。北京國土面積1.6萬平方公里,的確非常大,但又不夠強,去年北京的GDP是1.3萬億人民幣,只佔全國的2.8%;上海也不夠強,是1.6萬億,佔全國1.4%。",周其仁表示,在全國經濟總量的佔比是衡量城市實力的重要指標。"大東京都市圈也是1.6萬平方公里,佔日本的國土面積比例4%,GDP差不多佔日本的三分之一,人口占25%,從這個角度看,如果都市圈是未來的趨勢,我們首都經濟圈還是大有發展的餘地,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裏頭的'核'要供起來,我們這個'核'遠遠不夠強。" 

  周其仁表示,除了自然資源上的先決條件,妨礙北京這個"核"以及周圍的"圈"更好發展的更多是來自於制度以及觀念上的力量,阻止了人口要素向北京聚集、流動。周其仁認為,城市圈中産業合理佈局得以形成的先決條件首先應當是規模,從而才在能在競爭與實力對比中形成分工,避免同質化發展以及資源配置浪費。對此他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有一次很近距離靠近姚明,我一看就覺得我過去花了很長時間打籃球,全是白費,我早看見他,根本不去碰籃球,沒希望的。可是小地方的都覺得是有希望的,因為沒見過,都覺得也能變成乒乓冠軍,籃球冠軍,變成藝術家,確實有潛力有機會,但是碰到一起才知道有沒有機會,這才是心甘情願的分工,我看見姚明以後我可心甘情願了,我更認真教書了,不做他想了。人往高處走是我們很重要的經濟的微觀基礎,問題就是我們的體制、政策、觀念對這個動力不是適應它,還是要做鬥爭,這個可能對我們的經濟圈有一點影響。"      

  都市圈裏的"核"還在各種"城市病"中尋求更合理的發展。周邊的城市即使身處"陰影"中,也暗中將"核"視作競爭對手,做著同質化的規劃,想要謀求發展。在論壇上,著名地産商任志強從他的角度指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同樣是吸取水和陽光,大樹底下好乘涼是什麼呢?不是競爭同樣的資源,而是換一種資源,如果不是草,是石頭就好乘涼了,如果你也是草,跟大樹爭,你的根不如大樹深,那就完蛋了。我想説的是城市化,河北要找北京沒有的,或者説北京不能的,形成差異化的時候被動就變主動。"      

  儘管各方都在建議周邊城市的發展要承接北京的溢出效應和實現與北京錯位發展,但是北京在城市發展中的外溢效應有多大?溢出的是什麼?這成為相關地方父母官必須要考量的問題。      

  由於地理位置和行政劃分等因素,河北省總體上和北京仍處於吸附效應大於溢出效應的階段。在對北京進行了多年的資源保障之後,對於現在北京"溢出"的一些落後産能企業,河北表示不能接受。多名當地官員向記者表示,河北在"後發"中還是需要品質意識,要講生態,要講品質,不能蘿蔔快了不洗泥,發展到最後的結果是造成了很多遺留問題,河北也需要高端的人才,高端的産業,但這需要北京適當的"反哺"以及政策上的補償和支持,而除了政策層面的需求,河北最需要在市場經濟中形成真正融入京津冀都市圈的意識,以及和北京錯位發展的意識。  長三角、珠三角 發展前途漫漫

  除了京津冀都市圈, 長三角與珠三角的都市圈發展已經漸漸清晰:珠三角實現了富饒地區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嚮導入式"為主的發展模式;呈現出以農村城鎮化為主導的"爆髮式"城市化;表現出多中心、高強度、聚集式的城市群發展形態;勾勒出內、中、外三個圈層的"圈層式"經濟與城市發展特點;在城市與鄉村的連接地區出現了一種"既非城市又非農村"的特殊空間結構形式。

  長三角形成了綜合性産業基地;城市化呈現結構性大發展;城市綜合實力全國領先,圈層特徵明顯;城市與城鎮工業化水平較高;城市大物流條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實力雄厚,高層次人才密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比較富裕,全國領先。上海的城市定位已非常清晰,就是要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從而帶動"長三角"地區和整個長江流域的發展。在上海發展的輻射下,蘇浙兩翼的嘉興、杭州、紹興、蘇州、南京、南通等城市利用各自的交通港口、現代化工業、製造業、商業等優勢快速發展。

  然而,由於涇渭分明的行政劃分下,對於區域經濟分割所引發的招商引資大戰、重復建設、"互挖墻角"以及商業壁壘的設置,使得大城市周圍的中小城市突圍之路並不好走。

  中國的都市圈發展是面臨"前途"還是"窮途",已經到了需要更深入、更合理規劃的時候。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