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周紅艷 北京報道)債務危機陰影未除,全球經濟疲弱依舊。金融退守,泡沫經濟繁華的幻影被戳破後,實業經濟的重要性被再次強調。在此背景下,目前的宏觀環境狀況如何,是否利於企業"回歸實體"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
數據顯示,當前GDP增速看1季度和2季度分別為8.1%和7.6%,和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上半年經濟增速很接近,當時GDP的增速分別為7.6%,6.6%和8.2%。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分析指出,如果企業虧損面和GDP總量相關性很高的話,當前企業的虧損比例應該與2008年和2009年相似,但是現在微觀企業層面的情況與當時完全不同,2008年和2009年企業的虧損面則分別為15.3%和13.8%,遠低於今年1-5月的17%的虧損面。因此,僅從GDP總量考慮企業虧損問題是明顯不夠的,還應該從微觀企業自身的經營出發。可能的原因是當前企業面臨著高成本造成該現象發生。
另外,觀察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能源指數可看出,在2008年7月時,全球能源指數達到了249的高位,但是到了2009年4月該指數回落到了97,期間能源價格的大幅下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當時企業的經營成本。李慧勇認為,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企業在經濟增速大幅下滑的背景下,還能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
但當前,大宗商品和油價處在高位震蕩之中,從而增大了企業成本高企的壓力,壓縮了企業的盈利空間,使得企業虧損面比以往經濟增長類同時期還要有所提高。
整理上面的邏輯,李慧勇分析稱,企業未來盈利想要明顯改善,只可能有有兩種情形:其一,經濟出現了快速的"V"型回升;其二,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大幅下跌。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兩個條件都很難實現,經濟下臺階走"L"型的可能性較大;而短期內,大宗商品價格仍會在高位震蕩。因此,短期內企業的日子仍會比較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