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記者 丁冰
當券商、基金爭當保險資金“管家”之際,保險資管業也加緊邁出擴容腳步。
由民生人壽、陽光保險、中英人壽等發起組建的三家保險資産管理公司近期紛紛獲批籌建,國內保險資管公司由此擴容至16家。中意人壽、天安財險等多家保險資管的籌備團隊正在排隊等待入場。在這一輪擴容潮中,私募資金入股、公募基金人士加盟成為亮點。
業內人士表示,保險資管門檻的降低引來各路資金競逐,私募、信託紛紛入股可能成為潮流。同時,原本封閉的保險資管行業即將面臨來自銀行、券商、基金的挑戰。對保險資管公司而言,提高自身投資能力、吸引外部人才“加盟”、備戰即將放開的股權投資、融資融券等新渠道是當務之急。
擴容正當其時
保險資管行業迎來一輪大擴容。今年2月,光大永明資産管理公司成立。6月,合眾資産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宣佈開業。中英益利資産管理有限公司、陽光資産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民生通惠資産管理有限公司陸續拿到保監會獲准籌建的批文。
在2011年之前的4年時間裏,保險資産管理公司一直維持“9+1”的格局,“9”指的是國壽、平安、人保、太保、華泰、中再、新華、泰康、太平設立的保險資産管理公司,“1”指的是美國友邦保險設立的外資保險資産管理中心。4年間,雖然有中小保險公司計劃籌建資管公司,但一直沒有結果。
直到2011年,保監會調整規定,將設立保險資産管理公司的年限門檻由“經營保險業務8年以上”調整為“經營保險業務5年以上”,保險資管行業隨之擴容,生命、安邦、光大永明、合眾掀起第一輪保險資管擴容潮。這四家保險機構均在2011年獲准籌建保險資管公司,其中前三家已開業。這四家保險機構均為中型規模,近年來保險業務的急劇發展和資産規模的增加令它們對自設保險資管公司産生了強烈訴求。
目前,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等大型保險資管公司掌握70%的保險資管市場份額,其他中小資管公司僅有30%的市場份額。多數保險資産管理公司以集團資金運用為主,或受託管理其他保險公司委託的保險資金,與其他金融資管業隔離,未形成市場化的發展戰略和競爭優勢。
適逢其時的保險投資新政為新設立保險資管公司提供了機遇。目前,保監會醞釀允許保險資管公司除受託管理保險資金外,還可受託管理養老金、企業年金、住房公積金和其他企業委託的資金,並且經有關金融監管部門批准,可以開展公募資産管理業務。
“新的委託資産業務將使保險資管公司向專業化、大型化的資管公司方向發展,未來盈利空間巨大。我們此時入場,機會很多,差異化發展將是公司未來發展壯大的基本策略。”安邦保險資管公司人士表示。
外援加盟增強實力
在此輪保險資管公司擴容潮中,資管公司組建方式出現變化,不再以母公司為單一股東,而是出現多元化股東模式。
例如,中英益利資産管理有限公司由中英人壽、信泰人壽、華潤深國投信託有限公司、上海凱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籌建,成為國內首家聯合信託、私募、保險作為發起人的資産管理公司。其中,發起人中英人壽持股40%,信泰人壽持股35%,華潤深國投持股20%,上海凱石投資持股5%。
按照中英人壽的規劃,公司在管理模式方面將參考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投資銀行及私募股權管理機構的先進經驗,設置符合保險資産管理公司特點的管理模式和激勵機制,未來主要以項目和證券投資為核心。
“由此可見,信託、私募對保險資管公司有強烈的興趣,整合之後將最大限度地發揮各方優勢,給資管行業帶來新的變化。”某保險業內人士表示,“保監會將放開一些新的投資渠道,如衍生品、境外投資、融資融券等,這將對原有的幾家大型保險資管公司構成挑戰。新成立的保險資管公司通過積極引入外援,將有機會和這些大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正在申請成立資産管理公司的中意人壽、華夏人壽、天安財險也將聯合多方力量發起設立公司。
除股東結構變化外,基金業人士轉戰保險資管公司也是一大亮點。最新的案例是民生通惠的董事長肖風,他原是博時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他的搭檔葛旋曾在國信證券、博時基金、鵬華基金、金元證券和華西證券等擔任投資要職。不久前成立的合眾資産管理公司總經理陳禮華也是基金業內的知名人物,曾任長盛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
2010年,新華資産管理公司曾吸納兩名公募基金的資深人士,由原景順長城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長徐英出任副董事長,原博時基金管理公司副總裁李全出任總經理。隨著保險資管擴容潮的開啟,中型保險公司大力引入基金、證券行業大佬以提升投資能力將成為潮流。
“保險資管業算是朝陽産業,投資管理模式正在研究搭建中。公司更看重資金的長期收益,短期考核壓力較小,對個人而言,是一個比較能發揮個人能力的機會。”一位已由基金行業轉戰保險資管行業的高管表示。
迎接財富管理市場競爭
在保險資管行業擴容之際,行業面臨來自外部新的競爭者的挑戰。保監會23日發佈《保險資金委託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允許保險資金委託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進行投資管理。此前,保險資産管理公司被定位為保險公司的資管部門甚至保險公司集團的資産管理總部,僅承擔內部保險資金增值保值的責任,競爭壓力不大,投資相對保守。
但自2011年以來,我國資産管理格局出現重大調整,各金融行業的角力日漸加劇。銀行以其龐大的網絡推動理財業務發展。信託業運用金融牌照,創新産品和服務,定位於高凈值客戶。證券業改革創新,明確定位為金融仲介機構,組織體系、服務方式、産品全面創新。由於投資渠道受限,保險業資産管理的先發優勢逐步喪失。
“未來能不能與銀行、基金、信託、證券同臺競技,我們心裏也沒底。”上海一家保險資管公司人士毫不諱言地説,“之前由於資管牌照未放開,公司靠收取管理費就可以輕鬆度日。展望未來,投資能力、産品創新才是真正要拼的實力。”
中國人保資産管理公司風險管理與合規部總經理蔡紅標撰文指出,與基金、證券公司相比,保險資産管理公司有兩大優勢,一是大類資産配置能力,二是固定收益的配比優勢。在固定收益領域,證券公司、基金是風險愛好者,但在收益-風險匹配及久期策略上,保險資産管理公司的優勢明顯。
在面對財富管理市場之時,保險資管公司應練好內功,發揮已有優勢,引入外援,提升多元投資能力,這已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