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台北京綜合報道:(記者 周紅艷)蝴蝶效應( The Butterfly Effect)源自氣象學裏的理論,原意指蝴蝶扇動翅膀的運動,將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而這一理論在經濟學的範疇內,也正在被很好地印證著。
沉默的海嘯
2007至2008年間,全球糧食價格飆升40%,世界糧食計劃署曾經用"沉默的海嘯"來形容這場因糧價上漲引發的全球糧食危機。根據糧農組織的數據,2010年全球遭受長期饑餓的人口為9.25億,其中98%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約四分之三生活在農村地區。而當前,這場"海嘯"似乎正在慢慢逼近中國。
2011年2月,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FAO)用於衡量穀物,油籽,奶製品,肉類和糖這一籃子食品月度價格變化的指標到達紀錄高點237.9,之後糧價衝高回落,卻在2012年的一季度重拾漲勢,一季度三個月這一指標一直處於升勢,在3月達到平均值為215.9,這一數據雖然較峰值有所降低,但仍要高於了2007至2008年間全球糧食危機的價格上漲幅度。
而就在上個月舉行的2012年G20峰會上,英國非政府組織樂施會發言人卡洛斯·薩爾科也指出,目前歐債危機已經影響到發展中國家,而後果之一就是這些國家將面臨糧食價格不穩定的威脅。他們呼籲與會各國領導人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歐債危機上,而忽視全球糧食安全問題。
糧農組織認為,糧價的上漲,將進一步加劇貧窮國家的饑餓威脅和新一波社會動蕩。
通脹的推手
世界銀行認為,2012年糧食總體供應形勢較為樂觀。根據美國農業部2012年1月份報告估測,預計2011/12年度全球穀物産量較上一年度增加1.1289億噸,消費量增加1.0237億噸,期末庫存增加約1742萬噸。
既然並不存在供不應求的狀況,那麼糧價為何還會扶搖直上?問題的答案隱藏在另外一組經濟數據當中。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到,糧食除了是一種生活必須品之外,也是一種商品,糧食價格上漲通常還與産地、進出口貿易國的通脹水平密切相關,由此可推證,糧食價格將受到全球貨幣發行總量變化的直接影響。而目前全球範圍內的通脹局勢,無疑也成為了本次糧價再次翻升的重要推手。
從去年至今,在債務危機未見起色,世界經濟難言復蘇的背景下,全球央行的貨幣政策正在重走2008年寬鬆之路。尤其是在上週四,中國央行出乎市場意料地連續下調基準利率,幾乎同時,歐洲下調基準利率至歷史最低的0.75%,而英國央行也宣佈擴大QE規模500億。令市場無限憧憬的全球範圍的信貸寬鬆指日可待,卻也必然會為下一次全球通脹的到來埋下隱患。中國在這樣的大趨勢下,顯然難以獨善其身。
對此,北京領先國際金融資訊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董先安就指出,雖然短期來看,中國的通脹壓力略有緩解。但實際上,通脹壓力將較長期存在。因為目前中國社會正處在人口結構、貿易結構等多種內外部因素發生轉折性變化的轉型期,這段時期內,很難奢望未來中國經濟仍具備過去10年那樣對貨幣的消化能力。總體上,未來十年可能出現較高通脹、較低增長的新趨勢,政策或不得不緊多松少。這種通縮易治、通脹難壓的情況,可能持續考驗中國政府的改革和調控,以及兩者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