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據基金公司公佈的2011年年報,去年64家基金公司巨虧5004.4億元,卻獲得288.64億元的管理費收入,然而這樣的情況或許不會持久,未來基金公司根據業績表現進行管理費收取的模式或許會成為主流。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監管層擬按照“對稱浮動”的方式,將基金管理費與基金業績挂鉤,基金業內對此廣泛關注。根據這則消息,現行的基金收費模式將逐漸被淘汰,而新的收費模式是基金行業將確定適當的業績浮動標準,即在保證基金公司能夠收取一定管理費用的同時,若基金公司投資業績好于預定目標上限時則上浮管理費,投資業績低於預定目標下限時則必須按同等水平降低管理費。
記者多方了解到,基金公司對於可能推出的這項改革多持支持態度,甚至早前就已經有基金公司在醞釀收費模式及營銷方式的基金産品創新,著手設計管理費與收益挂鉤的公募基金産品。
上海多家基金業人士都表示,“對稱浮動”的收費模式將大大改變過去基金業一味追求基金規模增長的盈利模式。在“對稱浮動”的模式下,雖然規模仍是一個重要的盈利基礎,但因為在行情比較好的時候,基金公司可以多收取部分管理費,這樣一些規模不大,但業績不錯的基金公司就能部分彌補規模上的劣勢。
在這種收費模式上改變,或許是在公募基金規模不斷萎縮、新産品發行嚴重依賴幫忙資金的大背景下,監管機構在基金管理費上的又一次變動。之前的一次變動發生在2001年,當年國內第一隻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混合基金)成立,基金管理費由之前的2.5%下調至1.5%。
與2001年下調基金管理費的那次改革不同,“對稱浮動”的收費模式使得基金管理人和投資者的利益趨於一致。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在國外早已出現。據了解,美國基金業巨頭富達(Fidelity)和先鋒(Vanguard)于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採用管理費與投資業績挂鉤的收費辦法。根據理柏公司(Lipper)數據,美國在2007年底只有不到3%的共同基金採用這種收費辦法,而到2010年10月,美國5728隻共同基金中有3.7%即212隻基金採用業績挂鉤管理費。根據FundAnalyze創始人Max Rottersman統計,美國已有近300隻此類基金,資産規模近1萬億美元。率先採用這一收費方式的Fedelity有70隻,Vanguard有27隻。
上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基金公司單純依賴管理費,使得基金管理人和投資者利益不一致的現象已經被行業高度重視。一些封閉式基金規模較大,同時缺乏進取精神的基金公司抓住了這種不對稱,將所有産品設計成了一種“類指數化”産品,即將資金按照股票權重和行業平均倉位水平進行配置,使得旗下産品業績始終處於中等,每年坐收管理費。但這樣的基金公司畢竟是少數,但也有少數基金公司希望彌補這樣的缺陷,在市場低迷時,要求員工認購自家的基金,使得外部投資者與基金管理者利益達到一致。
“不過自購不是出於自發,並且在公司內部並不看好時,這種要求還會受到來自基金公司內部的壓力。”上述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説。
有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單純依靠規模而收管理費的模式,某種程度上其實還是能夠體現基金管理者與投資者利益相關聯的,因為基金業績不行,投資者就不會認購産品,規模自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説,基金公司其實還是希望能夠做好業績。當然,現在基金業績普遍不佳是事實,這種情況更多是由市場因素造成。從上證指數6124點以後,市場就一直低迷。依靠證券市場吃飯的基金想要全行業做好業績是不現實的。
“市場的詬病其實更多是來自基金虧損與管理費直接的懸殊對比。”這位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她認為,對稱浮動的制度能夠實施,肯定是有利於行業進一步發展的,但其中還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因而短期內可能會從部分公司的新産品進行試點。(陳晶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