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公益頻道 > 公益時評

公益時評:究竟該如何傳承春節文化

發佈時間: 2014年01月30日 11: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CNTV | 手機看新聞

公益廣告欣賞

原標題:

  春節我們都不陌生,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説都具有著不俗的意義。在這個普天同慶的傳統佳節裏,絕大多數人們也都能夠擺脫勞作狀態,沉浸于沒有時間感的愉悅生活狀態,享受到國家發展帶來的幸福。但春節的意義卻不止於此,因為在春節裏還有著許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民俗藝術,譬如春聯、年畫、剪紙、煙花等等,體現出春節文化的博大精深。

  當然,這幾年大家對保護民族傳統越來越注意,春節文化也因此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這一點毋庸置疑。只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青年一族由於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整天忙於工作,特別是一些“月光族”、“日光族”,更是害怕過年,自感“年味”變淡,對春節文化生出陌生感。從這個角度來説,市民在春節期間燃放鞭炮,讓春節過得更有味道,這也無可厚非。

  但鞭炮確實具有污染性,至少也會加重空氣污染。至此我們又要涉及到一個問題,即傳統習俗如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有學者就曾説過,任何民俗習慣都要符合文明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要對人們有利。在“年味”變淡之際,燃放鞭炮固然有助於濃郁“年味”,但由此帶來的污染卻並不符合文明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於人們來説更是弊大於利,不值得我們推廣。

  正是為了解決燃放鞭炮問題,相關部門發明了電子鞭炮,這樣既不污染環境,還能體現“年味”,就很值得我們肯定。這也充分説明,傳承春節文化不能固守成規,更應隨著形勢發展而變化,符合人們群眾的利益。當然,春節文化也並不局限于放鞭放炮,若能開創一些既文明環保又積極向上的活動形式,無形中會讓年味變得更濃,也更有助於烘托節日氣氛。

  與此相對,一些春節文化中好的習俗卻很值得我們原汁原味地予以繼承。比如北方很多地區的“踩高蹺”習俗,其不僅鍛鍊了參與者的身體機能,讓其感受到身心的愉悅,也能調動全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無形中增進了村社鄰里間的和睦與團結,民俗藝術的文化功能、社會功能和教育功能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對和諧社會建設來説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弊。

  實際上,春節在我國已走過了4000多年的春秋,春節文化也是在不斷傳承與創新中逐步形成,春晚的出現、春節期間看賀歲大片、春節到南方旅遊等都是新興民俗習慣的例證。如今雖然歷經經濟、社會發展,春節的內容在變,形式也在變,但傳統春節文化也在,其背後深厚的文化淵源更是歷久彌新。若能將之創新地傳承下來,就將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不竭動力。

  (文/雪飛)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公益時評 文化傳承 的新聞

860010-11210502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