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季節性血荒又至 “靠天吃飯”供血模式不改不行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9日 10: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季節性“血荒”又來了 杭城血小板缺口達三成

  “靠天吃飯”的供血模式不改不行

  50多歲的老高是諸暨一傢俬營業主,經診斷患上了白血病。前幾天,他到鬼門關走了一遭,驚險地撿回一條命。

  直接威脅到他生命的並非白血病,而是血小板短缺。

  事實上,近半年來,杭城各大醫院血液科、腫瘤科對血小板的需求持續無法滿足。對許多患有血液病、惡性腫瘤的病人來説,能否及時補充血小板,是性命攸關的大事。

  而來自省血液中心的數據表明,杭城臨床血小板短缺至少三成,血小板供不應求的背後,是血液供應的持續緊張。

  老高一直住在省中醫院血液科接受化療。化療後,需要及時補充血小板。

  因為血小板持續短缺,醫生告訴老高,最好能提前動員一些人去獻成分血,並指明是“因為省中醫院的老高”而來的,爭取血小板的優先供應。

  老高先後叫了十多個親朋去獻血,以為這下總該保險了。沒想到,血小板的短缺超乎想象,有更加危重的病人等待搶救。老高化療後本該及時輸血小板,硬是耽擱到了第二天才等到救命的血小板。醫生説,再耽誤一天,極有可能引發顱內出血、帶來生命危險。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進止血和加速凝血。正常情況下,血小板數量為每立方毫米100到300單位,最低不能低於每立方毫米10個單位,否則便有內出血的危險,危及生命。白血病等病人在化療後,血小板可能降低到每立方毫米2到3個單位,如不能及時補充足夠血小板,就有可能引起病人的自發性內出血,嚴重者將導致死亡。

  省中醫院血液科主任沈建平説:“僅僅是我們醫院血液科,平均每天血小板的缺口就在五六個單位(一個單位指的是2000毫升血液中的血小板)。”而杭城各大醫院對血小板的需求同樣均存在缺口。

  “從臨床用血需求上説,杭州每天需要至少70個人捐獻成分血;但現實情況是,平均每天的捐獻者還不到50人。”浙江省血液中心主任呂杭軍告訴記者。

  按照上面的數字計算,杭城血小板缺口至少有三成。

  和全血不同,血小板保存期只有5天,一般須現採現用。所以,相對於血液短缺的情況而言,血小板短缺形勢更為嚴峻。

  血小板採用的是機器採集:採集血液的同時分離出血小板,之後再把紅細胞等其他成分輸還給獻血者。機採血小板者,體內血小板只是短時間內減少了約25~30%,這種波動在72小時內即可恢復至採前水平,不會對身體帶來任何損害。

  可能是因為許多人對成分獻血方式還不了解吧,臨床血小板的供應一直都比較緊張。甚至從去年開始,杭城捐獻成分血的人數還出現了明顯減少。

  血小板短缺的背後,是血液供應一直都比較緊張。“目前全血的採集主要靠街頭流動獻血車,佔採集總量的70%左右,其他就靠單位獻血和固定獻血者。但街頭流動採血受天氣、季節、人流量等客觀因素影響較大,近年來有下降趨勢,靠天吃飯還是不行。目前我們也在努力發展單位獻血和固定獻血者。總的説來,杭州市平均每天的臨床需用量為700個單位,但能提供的只有500個單位。”省血液中心主任呂杭軍介紹説。

  新聞助讀

  天氣一熱血就“荒”

  一般來説,每年用血緊張的高峰期往往出現在2月與8月。而這樣的“緊張效應”加上血液中心提前儲備的關係,往往會波及1、3月和7、9月。

  “血荒”其實是個“世界性難題”。在實行自願無償獻血制度的國家和地區,幾乎都無一例外面臨著同樣的困擾。以美國紐約為例,登記捐血的數目尚不及各醫院需求量的一半。從我國無償獻血制度的實踐來看,並未帶來普遍、經常性的“血荒”。但“季節性血荒”不容忽視,這似乎是目前一個難以克服的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