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志願者放棄考研堅守震區 為1400位村民重建生活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9日 15: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陳晶晶:1983年生,中國農業大學畢業,長期擔任農村公益志願者。2008年12月作為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志願者來到震後重災區綿竹市民樂村,作為基金會駐村唯一的工作人員,同村民一起經歷了震後的重建和新經濟的建設過程。 本報記者張沫攝

  ★前言

  汶川、綿竹、北川、漢旺、青川......三年前那場巨大災難摧毀後的廢墟,三年後,正在被嶄新而現代的建築所替代。曾經佈滿創痛的震區,一路所見,都是新的了。

  每個"512"來臨,經歷過災難的人都要面對一場內心強烈的煎熬,不願回憶,卻不能不回憶;不願面對,卻不能不面對。志願者陳晶晶説:村子活了,我也快要走了;

  地震中失去女兒的瞿明香説:女兒,現在你可以放心,你又有妹妹了;

  鋸腿硬漢劉鋼均説:三年了,今年的清明節,我終於走過了最後一個坎,以後,就是新生活了;

  幫助無數失去孩子的家庭重新迎來新生兒的官員王梅説:失去孩子的媽媽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又一個孩子,生活從此有希望了;從高校來到震區服務近三年的學者陳鋒説:三年後,站起來的人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別人,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站起來。

  三年後的今天,集體的傷痛終於慢慢變成一個符號,依舊斷腸卻有勇氣面對,依舊追憶卻開始走入新生。在三年後震區的回訪中,我們採訪了6個人,其中有助人者也有受助者。我們欣喜地看到,三年過去,在無數愛心接力下,每一個受助者都通過堅韌不懈的努力踏上了新的起點,並成為傳播愛與力量的新人。傷痛在慢慢過去,新生活,開始了。

  坐在剛建起半年多的合作社辦公室裏,28歲的志願者陳晶晶説:"房子蓋起來了,路鋪好了,村子活了,最多半年,我也要走了。"午後的陽光閃亮而細碎地照在他的臉上,單槍匹馬在村裏工作兩年半,當年青春昂揚的青年,此刻,安靜而成熟。

  放棄考研來到震區

  2005年,陳晶晶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與那些想留在大城市的人不同,學習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陳晶晶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既沒有留在北京,也沒有回到富庶的浙江老家,而是來到了福建農村做公益項目志願者,嘗試建立農村合作社,推動新農村建設和村民自治,"中國有很多公益項目,但在農村有創新性的項目還不太多,我想試試看自己能不能做些有意義的工作。"帶著這樣的目標,陳晶晶一直做著與農村有關的專職公益人員和農村公益項目的志願者。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陳晶晶正在北京做著與落後地區孩子教育有關的公益項目,同時在備戰著研究生考試,"一聽説地震了,我第一個念頭就想到農村的災後救援和重建,於是就一直在找機會,想參與進來。"12月份,陳晶晶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中國扶貧基金會在重災區綿竹市土門鎮民樂村開始了災後重建的試點招募駐村志願者,陳晶晶馬上報名,憑藉著多年在農村從事公益項目的經歷,陳晶晶順利通過。已經拿到考研准考證的陳晶晶,收起准考證,背起行囊,踏上了等待已久的四川之行。

  "想考研是因為想系統的充電,但學習是終身的,考研不是唯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考研可以過段時間重新再考,但彌補災難帶來的傷害和損失卻不能等。"對於放棄已經準備許久的考研,陳晶晶沒有一絲猶豫。

  來到綿竹,與相關同事接洽了解工作情況後,12月29日,陳晶晶來到了民樂村入駐。由此,25歲的陳晶晶一個人開始了與1400多村民接近三年的災後重建生活。

  最難的事是發錢

  震前民樂村的經濟條件不好,地震又讓全村的房屋幾乎全部損毀。"剛來的時候,雖然地震過去幾個月了,但村子看上去還是非常觸目驚心,房子全倒了,村裏27個人死亡,大家都住在板房裏,村民還不能相信和接受祖祖輩輩居住的家園一瞬間就毀於一旦。整個村子從村民的生活狀況到集體情緒狀況都很糟糕。"最初的印象在陳晶晶的記憶裏仍然很深刻。

  到了村子的當天,陳晶晶住進了一個剛搭好的板房,屋裏都是廢舊的支架、滿地的塑料,掃出一塊空地留著睡覺。

  生活雖然艱難,但回想起災後重建那段時間,陳晶晶説:最難的事還是發錢。

  重建蓋房,政府加上扶貧基金會捐助的錢,總共要向民樂村的村民發放1000多萬的建房款。但按照國家規定和基金會的管理辦法,建房款要根據工程進度按批發放,不能一次性發完,同時,按照制度,錢是要發到村民在信用社的賬戶上,但由於賬戶比較混亂,第一筆錢發到1400多人的全村,用了差不多三個月。災後生活本身就面臨很多經濟困難,錢不能儘快到位讓村民們的情緒很不穩定。陳晶晶將實際問題上報,政府和基金會迅速對發錢方式進行了修正:直接發現金。

  瘦弱的陳晶晶曾用麻袋背了120萬元現金回村,由於當時村裏還是狹窄的土路,送款車進不到村裏,到了村口,陳晶晶背著麻袋一步一滑的下車步行。救災款的及時到位,鼓舞了災後村民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