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微博年代讓人人公益成為時尚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4日 17: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公益微博網站﹃茶缸﹄的頁面。本報截圖

  從心起

  善念到付諸善行的最短距離是多少?微博給出的答案是:一秒鐘。

  近日,新浪微博上一個“蛋生萬物義賣店”項目頗引人注目:“貴州黔西紅山小學6年級學生,每天要走兩小時到海拔1600米的山上上學。因路途遙遠和家庭困難,學校180多孩子有2/3都吃不上午飯,‘蛋生萬物義賣店’啟動‘紅山小學午餐計劃’。購買一份5元午餐,就能多讓一個孩子吃上午飯。”帖子上傳1小時,784份午餐通過淘寶賣出。

  在新浪微博的首頁上,“這年頭,沒個‘圍脖’,還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道出了微博的紅火程度,而隨著公益微博的漸熱,未來,比“今天你‘圍脖’了嗎?”更時尚的一句話,可能是“今天你在‘圍脖兒’上公益了嗎?”

  @微博公益

  不僅僅是個傳説

  最早在微博上風靡的一條救助新聞難辨真假:某人在北京某飯店吃飯,其間去洗手間“解決問題”後卻發現沒有手紙,被困廁所者萬般無奈,在微博上發出求救信息,幾經網友們轉發尋找,竟真獲解救。

  有點搞笑,有點奇妙,但卻道出了微博的真諦: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每一件小事都可以通過自己就傳播給所有公眾。三言兩語就能傳遞信息、嬉笑怒罵方式令人著迷,一時之間,從政府官員、政府機構到社會名流、學者、媒體人、明星,紛紛“織”起了“圍脖”。當人們為“送手紙”而驚嘆時,更有愛心的計劃在這個奇妙的環境裏慢慢醞釀,微博公益浮出水面,並開始用群眾的力量證明著一個慈善的真諦:公益不是一小部分人做很多事,而是很多人做一點點。很多人共同參與,成就一件不必驚天動地的善心之舉。平民慈善,人人慈善,就應該是這樣。

  中國互聯網誕生以來,身為公民的個人開始在這個無限接近的地方團結起來,傳遞愛。

  @新創意

  3支鉛筆換15萬

  微博能夠創造奇跡。

  2010年3月16日,廣州的梁樹新在微博上做了一次大膽的“公益試水”,他的理想是:利用微博,實現“鉛筆換校舍”的愛心願望。

  梁樹新在微博上向網友們介紹了自己的母校——廣西一所有著80多年曆史的鄉村小學,學校裏的60多名孩子使用著30多年前的舊課桌,學校圍墻已經坍塌。梁樹新在微博中寫道:“佛丁村小學有三個孩子寄給我他們用過的鉛筆,和網友們交換任何物品,直到交換到價值過萬的物品為止。將物品進行愛心拍賣,所得款項全部用於援建佛丁村小學校舍。”活動方式很簡單,願意參加的網友只要把自己想要交換物品的照片、價錢和接洽方法發上微博,再同梁樹新確認就行了。

  活動消息發佈半個小時:網友“路人甲”用一塊巧克力換走了其中一支鉛筆;

  隨後,這塊巧克力被一個電飯煲換走;

  很快,電飯煲又被打印機換走……

  微博消息發出的當天,一位法籍華人網友成為最後一名參與者,他參與交換的是一件AC米蘭球衣。

  4月10日,活動通過無數網友的愛心接力和捐物競拍最後籌得善款15萬元,超過預期的12萬元,錢款陸續匯入廣西昭平縣走馬鄉的佛丁村小學,不到一個月,3支小鉛筆在微博上成功換來了孩子們的新校舍。

  @新平臺

  “10粒米”團結起來

  從10粒米開始的愛心能做成什麼?2010年誕生的一個網絡新平臺——公益微博網站“茶缸”為這個問題尋找到了答案。

  打開“茶缸”的頁面,在“愛心米活動”處有這樣的解釋:“每增加一位註冊會員,網站就會捐出10粒米,2500粒米約等於一兩米,13億粒米約等於26噸米;13億粒米是什麼概念?13億粒米能讓10位災民吃上約16年。”

  10粒米的愛心吸引了網民的注意,截至2011年2月底,“茶缸”網已有1.4萬餘名註冊會員。

  網站創建者楊明介紹,“茶缸”會自動統計會員的註冊、發微博、推薦會員等行為,每分鐘自動更新統計結果。每當統計捐米量達到5公斤後,專門的愛心米小組就會去市場買回一袋等量的米,再通過與慈善機構合作捐給貧困家庭。每月一次的捐米行動,從蘇州農村的貧困家庭,到上海的農民工夫婦,還有幾家兒童福利院,一年裏,“茶缸”已經捐出了將近500公斤大米。捐米行動由“茶友”發起組織並參與執行,“茶友”每次活動都會拍下照片,全程記錄,並撰寫博客,公佈給全體“茶友”。

  辭職專心經營“茶缸”一年後,楊明又回到了IT工作崗位上,“現在網友越來越多,可以自行運轉了。”

  @組織

  借助微博發力

  當分散的網民一次次在微博上用細碎的微光營造溫暖時,專業公益機構也不甘人後地走入了這一領域。而“圍脖兒”織得怎麼樣,正如天后王菲在微博上笑侃郭德綱時所説,“織圍脖兒這麼女紅滴活,還真要有細針腳兒。”可見,“織圍脖兒”也並不是會打幾個字就能織成功的。

  近日,國內一家致力於社區環保的非公募基金會正在為“微博”煩惱,原因很簡單:眼看著公益借“圍脖兒”之勢越來越火,不“織”不甘心;“織”,“圍脖兒”太火了,以至於任何小小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被公眾“圍觀”,一不留神出點紕漏怎麼辦?“我自己註冊了微博,前些天隨便發了點無關痛癢的話,馬上就有人評論,自己説什麼做什麼都無所謂,這要是基金會的微博不小心説錯了話,惹的麻煩就大了。”該基金會負責宣傳的工作人員張文説。對於張文來説,微博真是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工具,“這就是把雙刃劍,我現在急於找一位懂得微博宣傳策略的人學習學習。”

  與這家基金會不同的,則是那些已進入微博平臺,並在努力引人“圍觀”的公益組織,“新公民學校發展中心”是一家致力於幫助農民工子弟教育問題的公益組織,去年在新浪微博註冊“新公民學校”後,一直將這裡作為自己的一塊重要宣傳陣地。2010年底,姚晨、佟大為等明星紛紛到新公民學校看望農民工子弟,發展中心馬上借助明星效應在微博上直播,並隨之在微博上持續與明星互動,保持微博上的熱度,雖然目前該微博粉絲人數尚未達到讓人咋舌的數量,但其狀態不失為一隻公益微博中的“潛力股”。

  @寶典

  讓參與者零門檻

  較之收效不錯的“茶缸”、冉冉升起的“新公民學校”,還有更多公益組織微博則處於不溫不火,或者尚不理想的狀態,儘管想盡了辦法,但粉絲數量眼見著上不去。

  對於如何織好“圍脖兒”,“茶缸”網創辦人楊明分享了兩點體會。

  一要讓網友可以無顧慮地嘗試。“微博上做公益的人很多,我們之所以網友多一些,是因為網友只要參與微博,就能兌現成實際的公益行為,我們接納了所有的想關注公益的人,我們取消了公益的準入門檻,我們的模式讓參與者零負擔,讓人們可以無顧慮地嘗試。”每一個動作每一次敲擊鍵盤都可以變成真實的公益行為,輕鬆踐行公益,這對網友參與微博有著重要的吸引力。

  二是堅持公益心,不計較別人笑罵。對於認為微博是雙刃劍的説法,楊明也早有感受:“我曾被罵得很慘,但是我覺得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做公益的初衷是什麼?是想出名牟利嗎?當然不是!我們都想做一件對他人有利的事情,對得起自己的心。那麼別人不理解你是很正常的,如果人人都能理解你做的事情,那麼説明公益的認識已經普及到了相當的程度。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更要無畏地站出來,讓人們去批評。接納別人的批評,完善自己的做法,最終影響更多的人。做公益,開始很容易被人質疑動機或者挑出問題,但是如果你做了10年20年,這種聲音就自然消失了,在罵聲中堅持正確的信念是最重要的。”

  @專家

  誠信是成功基礎

  對於目前微博公益成為越來越多公眾參與和實現自己公益願望的手段,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程曼麗表示:微博是實現公益願望的一種有效手段,而無論是發起者還是參與者,要把誠信放在第一位,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網友參與,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實現自己的公益願望。

  對於個人在公益微博的現狀,程曼麗教授分析稱,由於個人實名制讓個體也為公眾所信任,同時個人發起的活動可能會更具個性化,更有針對性,更鮮活,這都是個人在微博上的優勢,相較于一個公益機構,大家對一個人的認識會更直接,因此人與人的交流會比人與一個機構的交流更有吸引力。

  而對於公益機構在微博領域的情況,程教授則表示:不同於個體,公益機構如果希望微博取得更多的關注,注意力不能僅僅停留在微博上,更應該注意線下表現,公眾在現實生活中對這個公益機構本身及其公益項目有了更多的了解,才會在微博上産生更多關注。透明化、誠信建設仍然是公益機構在微博之外更需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