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一個外出務工人員留守樣本:不如留老家工資高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1日 13: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農曆新年剛過,“用工荒”又開始見諸報端,這已是2008年初首次出現慌亂以來的第四年了。在産業轉移的大背景下,“用工荒”陣痛與人的流動背後,或許正預示著未來的中國經濟格局:産業西進與東部産業升級。

  “應該讓兒子也學木工”

  江西作為中部傳統的勞務輸出大省,因為每年前往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帶務工的壯勞力眾多,幾乎每年都要造成眾多“空心村”。不過,這兩年,往常如候鳥一樣規律的人員流出線路正在悄然改變。

  江西省瑞昌市,隸屬於九江市下的一個縣級市,大年初三一早,木匠老李騎著摩托車送兒子去火車站,看著滿車站提包的年輕人,他一再勸兒子留下來。

  “熟練木工一百多一天很好拿的,年底很多工地趕工的時候,開出兩三百的都很多。”木匠老李已經四十多歲了,幾年前,當地木工的收入一直停留在50元一天的水平,為此,他曾外出打了幾年工。從前年開始,他就發現當地木工工價翻著個兒往上漲,以前一起做工的人,不少都搖身一變成了“包工頭”,往往帶著項目上門談價錢,讓他留下來一起幹。

  “年底停工前,他們怕我去別的工地,直接跟我敲定今年150元一天,而且可以帶我老婆過來給我做小工,80元一天。”面對大年初三就要擠十幾個小時火車去溫州打工的兒子,老李不無感慨地表示,早知道應該讓兒子也留下跟他學木工的。

  老李兒子今年二十二歲,前年從職業高中畢業後,一直在溫州一家工廠打工。在此之前,老李一直反對兒子學木匠,原因是“賺得太少、沒什麼出息”,不過隨著工價上漲,他已經考慮讓兒子傳承他的手藝了。

  留在老家的好處

  “他在那邊一個月兩三千塊錢,扣完各種雜費,再花掉一些,一年存不下幾個錢。”老李口中的“雜費”,除了企業硬性的制度剋扣,還有“三險一金”之類的東西,在他看來,這些都是不必要支付的,他也搞不懂為什麼要交這些東西,在老家就不會有這麼複雜,“説好150塊錢一天,那就是按天算錢就行了,還扣個什麼勁兒呢?”

  “現在很多工廠都是挂羊頭賣狗肉,説的工資很好,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弄一堆看都看不懂的考核指標剋扣工資,最後還不如老家賺的工資高!”老李的兒子也是深有體會。

  工資不算低,沒有看不懂的制度剋扣,也不用被迫繳納可能一輩子都看不到的“三險一金”,完全符合“農民工”最卑微的需要,這就是留在老家的好處。

  實際上在採訪中,抱有類似想法的人比比皆是,尤其是年過四十的人群中,很多都已經開始著手制定不再外出打工的計劃。比如回家開出租車、貨車,或者回家開個小店。

  工資上漲帶來的不都是樂觀情緒

  企業壓力比預想的大

  遭遇用工困境的沿海企業顯然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打工者更願意留在老家,而他們自以為開出的高工資在打工者眼裏可能毫無誘惑力。而其實,“産業轉移”旗號的背後,企業所承受的壓力遠比預想得要大。

  工資上漲背後的隱憂

  房産行業&&抬高勞務價格

  粗略調查就可發現,2010年下半年,在江西、湖北、湖南等中部一些縣市的工地上,普通務工者收入已經突破70元/天,而技術工人更是達到120元/天至200元/天,前文的老李正是在這樣的工地上做工。不過,工資上漲帶來的並非都是樂觀情緒。

  據了解,由於首先上漲的往往是泥水匠和木匠的工資,而餐廳服務員、工廠工人的工資漲幅則遠遠落後於這些工種,由此造成一個現象:房地産如同龍頭抬高勞務價格,並迫使製造業、廠礦企業甚至零售業提升工資。

  以九江為例,前兩年企業熟練技術工人的工資一直停留在每月1200元到2000元,部分風險、難度較高的職業,如鍋爐工,能到2000元,一般職業在800元左右。而到去年,這些價格甚至不如地産業行業的普通臨雜工。

  “去年以來政策連續出臺,加劇了行業前景的不確定性,地産商為了縮短項目運轉週期,不惜花大價錢搶人、加班。”一位行業人士表示,由房地産帶動工資上漲的另一個表現,是裝修工人工資的上漲。據此前一些媒體報道,目前一些地方的裝修工人工資過萬,普通的月入六七千也很簡單。

  “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産開發高歌猛進,正在擠壓其他行業的生存狀況。”一位觀察人士不無擔憂地表示,這幾年地産商和産業資本往二三線城市轉移,首選的都是地産業,就算是開設工廠,也多是意在“圈地”,而這兩年地産業的鉅額利潤,也足以保證老闆們可以開出遠高於其他行業的工資。

  實際上,地産行業擠壓引發的連鎖反應正在顯現。九江一家本地糖廠的老闆表示,去年底自己廠子的工人流失極其嚴重,他不得不讓父母出面,去老家遊説同村人來廠裏上班,還承諾按工種將工資普漲了200到500元不等;而由深圳一些地方轉移過來的服裝廠、電子製造廠,只好大年三十起就在各商場、工地門口設攤子“搶人”。

  無疑,遭遇房地産的擠壓,“産業轉移”旗號的背後,企業所承受的壓力遠比預想得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