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醫療回歸公益須有制度保障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5日 13: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人這一輩子,從生到死,老年與生病時恐怕最難過、最無助,所以,讓民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是和諧社會的目標所在,也是各國政府的職責所在。服務型政府的要務之一,就是提供國民所需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

  一個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儘管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其公共政策、制度安排與保障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轉軌,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醫療衛生機構從單一公有制變為多種所有制並存;不同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之間的關係從分工協作走向全面競爭;公立醫院乃至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目標也從追求公益目標為主轉變為追求經濟目標效益為主。這種變化的積極成果是,我國的醫療衛生裝備和水平大幅度提高,有的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也確實出現了一些消極後果,主要是醫療服務的公平性下降,衛生投入的宏觀效率低下,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日益突出,它不僅影響到國民健康,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為扭轉這種趨勢,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我國實施了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2009年又開始了新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新醫改的重點是: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3年內使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提高到90%以上;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3年內將基本藥物全部納入醫保藥品報銷目錄;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在全國建立統一的居民健康檔案;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推進這些改革,旨在落實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産品向全民提供。

  從本版最近刊發的“看病為何這麼貴”3期讀者來信可以看出,新醫改實施以來,以藥養醫、過度醫療、最終由患者背負的利益鏈,仍在相當範圍內存在,我們也刊登了讀者對其原因的分析,今天本版重點反映了一些醫務人員的看法。儘管視角不同,但人們對現行醫療體制弊端的認知以及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的願望卻是基本相同的。

  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我國共有公立醫院14086家,約佔醫院總數的71%;2009年,我國公立醫院診療人次達17.1億,大致是醫院總診療人次的92.4%。有業內人士認為,解決看病貴的問題,基本藥物制度及公立醫院的改革是關鍵。以北京一家三甲醫院院長披露的數據為例,該院2000年至2009年收入來源顯示,醫療收入佔53%,藥品收入佔40%,財政補助收入佔5%,其他收入佔2%。一旦要求醫院不再以藥養醫,該院就將面臨巨大的費用缺口——2009年是11622萬元。實際上,政府財政投入不足、醫院收入主要依靠藥品包括醫療檢查及耗材收費的現象,是目前我國公立醫院共同的尷尬。醫院管理者認為,如何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也是醫改面臨的一大問題。

  因此,對如何保證公立醫院公益性的實現、如何讓治病救人成為體面職業之類的問題,必須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特別是資金投入保障,否則的話,醫改很可能是“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