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蓋茨們”能否啟發慈善新思考?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3日 11: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裸捐”“捐一半財産”“慈善宴”……隨著美國首富比爾蓋茨和“股神”沃倫巴菲特的“慈善之旅”27日登陸中國,有關慈善的話題再度成為熱門。

  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往往關注哪些富人仿傚蓋茨、誰又婉拒了29日的“慈善宴”邀請。其實,大可不必糾結在誰要成為“蓋茨第二”抑或是誰要“裸捐”,而不妨思考一下,西方慈善理念和制度安排是否可有“洋為中用”之處?

  應該説,中華民族慈善捐贈的傳統源遠流長,從古到今,特別是每逢大災大難,無數人真誠奉獻自己的愛心,感天動地的事例不勝枚舉。

  但不可否認的是,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對於慈善事業尚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全社會的慈善文化、慈善觀念尚處於從自發走向自覺的初步階段,富裕人群的財富觀和社會責任觀還遠未成熟。

  來自中國民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中國慈善基金會總數不足1800個,而同期美國慈善基金會的數量已接近10萬個;慈善捐款額總量幾百億元人民幣,不足美國慈善捐款規模的三十分之一。

  西方社會的慈善理念值得我們思考。許多人把慈善和公益捐助看作其道德原則的實踐,並從中得到精神滿足。比如,1998年美國有約70%的家庭作了捐贈,慈善捐贈成為一種風氣。從洛克菲勒到今天的蓋茨,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推動著西方主流慈善觀的發展。

  西方社會的慈善制度建設值得借鑒。能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的各種慈善基金會是西方慈善事業的主要運作方式,而政府對慈善基金和非政府組織也有管理制度。比如,英國早在17世紀就頒布了《慈善使用法》。同時,鼓勵捐贈的稅收制度讓慈善成為一種自覺自願行為,各種榮譽安排也給捐贈者帶來一定的社會聲望。

  當然,借鑒並不意味著完全照搬西方慈善模式。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財富積累速度、文化傳統等諸多因素決定著其慈善事業發展有自己的特點。是否捐贈資産或捐贈多少於慈善事業是一種個人自願行為,社會應以寬容之心看待。

  中華民族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精華,發展慈善事業也不例外。隨著社會財富的積累和社會文明的進步,中國慈善事業發展迅速,捐贈款物成倍增長,各種慈善基金會紛紛建立,一些慈善晚宴高調舉行,社會著名人物也在以言行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整個社會的慈善文化在發展。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人們希望慈善理念能如涓涓細流,在中國更加深入人心,慈善事業的制度建設能走向成熟,推動社會更加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