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南山公園內有著一座構築獨特,集寺、山、洞為一體的嶺南名剎,這就是遠近聞名的貴港南山寺。
南山寺始建於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當時有位名叫善智的大和尚來到貴州(今貴港),為建寺院,他的足跡踏遍了南山24峰,最後終於選定了風景清幽如畫的獅山,並在山間岩洞中建起了南山寺,供奉如來、三寶諸佛。從那時起,南山寺香火日盛,名聲大噪。
南山寺建成後,宋太宗趙光義曾賜御書224軸。宋景祐年間,仁宗皇帝趙禎又為南山寺題匾“景祐禪寺”,南山寺遂改名為景祐寺。元文宗圖帖睦爾在繼皇帝位之前曾兩度來到南山,這兩次,他都住在南山寺中。登基之後,圖帖睦爾親筆用漢文題贈“南山寺”三字。現今寺門之上的匾額,便是這位蒙古皇帝的親筆。而南山寺之名也沿用至今。
南山24峰中有一峰狀如雄獅,故名獅山,南山寺掩映在獅山岩下的翠碧清幽之中。登寺前石階,步入南山寺山門,迎面是一座八角亭,也被稱為金剛殿。金剛殿建於清初,乾隆後期重修過,至今有200多年的歷史,是南山寺中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建築。金剛殿內供奉著滿面笑容的大肚彌勒佛,兩廂是法像威嚴的四大金剛。亭內三面墻壁上滿是歷代的石碑石刻100多幅。東邊第一塊碑則記錄了這座金剛殿的修建過程。
沿八角亭後的“曲徑通幽”,穿過一道狹窄的石門,踏上數級石梯後,忽見一個石洞。洞口有一聯:“洞門雲鎖三冬暖,石室風生九夏寒。”這個石洞高八九丈,寬十余丈,可容納上千人,是寺中最大的一個,故被稱作大殿,供奉著如來佛祖。南山的重點古跡、石刻石雕都集中在這裡。洞內冷氣幽幽,香煙繚繞。
洞中有天然石像三尊,南宋陳讜在《南山頌詩》中讚曰:“石像天成,非鑿非刻。”洞壁上則是眾多精雕細刻的石佛,其中最大的是一尊千年如來佛,高有八尺,身旁石鶴相伴,造型十分美觀。
洞口石壁上有一棵“不老松”。這棵小松樹在建寺時就有,經一千多年,既不長大也不長高,四季青翠,令人稱奇。“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這一典故據説就出於此處。
主洞左邊的觀音岩上,終年水滴不斷。據説,當年有一鯉魚精於南山作祟,後被觀音菩薩收服倒吊在這裡。鯉魚精流淚不止,故而這裡名為“鯉魚滴水”。
極具傳奇色彩的是挂在彌勒佛下的一口大鐵鐘。這口鐘原是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江西撫州名匠所鑄,大鐘高兩米,直徑一米。相傳大鐘因慕南山秀美的風光和南山寺旺盛的香火,一夜之間由廣州光孝寺飛來,從南山寺東門而入,自挂于大洞一根橫木之上,長鳴了七天七夜。因此,這口鐵鐘又名飛來鐘。
觀音岩旁有通天岩,可隻身上去,直通山上的魁星閣。
在彌勒佛對面的石壁上有個窟窿,被稱做“流米洞”。據説先前此洞每天都能流出大米,寺中多少人,就流出多少米,不多亦不少。誰知寺僧一時起了貪念,想多得些米,把洞鑿大了,結果此洞再不出米。在大洞東門不遠處,過去曾建有東樓“御書閣”,閣內曾安奉著宋太宗所賜的御書224軸,可惜現今已不復存在。
從大洞東門出來,沿著羊腸小道拾級北上,只見半山峭壁上刻有“問心”二字,似問到此的香客和遊人:“面對那‘鳥道磐羊腸,怪石削雞距,天梯斷後連,下瞰毛骨豎’的險峻路途,是鼓足勇氣繼續前行?還是心有畏懼到此為止?”
葛仙岩又名北極洞,相傳是東晉的葛洪煉丹的地方。傳説中,葛洪在此地曆盡千辛萬苦,終於煉出仙丹修成正果,成仙飛升而去。
出北極洞,登上獅山頂峰遠眺,南山24峰連綿起伏,山巒蔥蘢,流水蜿蜒,遠山近水,氣象萬千。
從獅山頂峰向山背沿石階而下,即見舍利塔。舍利塔高6米,塔上端書“舍利寶塔”四字,下端有佛像浮雕一尊,普仁大師的佛珠就藏于塔內。
南山寺還有一寶,就是那棵遠近聞名的菩提樹。菩提樹樹齡超過300年,樹高16米,主幹直徑約有1米,葉大如掌,四季常青,直到今天依然青翠挺拔,枝繁葉茂。
南山寺隱于山,藏于洞,洞中設有佛殿,供奉佛祖。難怪古人有詩云:“見山不見寺,寺在巉岩縫。”這確是南山古剎的獨特之處。“自古煙霞地”的南山古寺真可謂是一處神仙洞府,佛國聖境。(高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