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花山》開啟心靈穿越之旅

廣西頻道首頁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2014年12月19日 16:51 A-A+

原標題: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秦 雯

  歷經3年多精心創作,國內首部以岩畫為題材創作的壯族岩畫音樂舞蹈詩劇《花山》近日在南寧正式與觀眾見面。該劇以獨特新穎的藝術形式展現壯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復活”花山懸崖千古岩畫,演繹壯族先人生命密碼……

  1

  一幅壯麗的壯族歷史風情畫卷

  悠揚的駱越古歌緩緩響起,明江流水波光盪漾,峭壁上的岩畫凝聚著生命熱血之紅,壯族岩畫音樂舞蹈詩劇《花山》帶領我們走進一個朦朧而清晰,古老又神秘的世界……一曲曲波瀾壯闊、如泣如訴的熱愛自然、崇尚生命的頌歌,一場場穿行在時間曠野上的靈魂之舞,展現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壯族生活畫卷,演繹了壯族勤勞、勇敢、奮鬥的民族精神。

  花山,壯語稱為“岜萊”,這一獨特內涵的地理坐標與文化坐標,是留下壯族先民偉大傑作的物理介質,也是具有古老神秘力量的文化符號,吸引著人們感受與解讀。作為第一部以岩畫為媒介表現壯民族生存發展文明進程的舞臺藝術作品,《花山》以濃郁的壯族本土文化為基礎,著力展現駱越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

  “一個作品要表現一個民族的整體形象,必須站在一定高度上,要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同時又不是亦步亦趨地對傳統文化進行複製。”該劇總導演趙明説:“花山岩畫是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那上面有山川日月、生息男女,《花山》把這些人類共通的對生命的表達作為作品的主題。”

  《花山》分為《序:駱越古歌》《太陽之下·傣啵(男人)篇》《月亮之上·傣乜(女人)篇》《繁星之間·度嘎(青蛙)篇》《山水之間·岜萊(花山)篇》及《尾聲:駱越新歌》6個部分。“以岩畫為舞臺創作題材是具有首創性的,我們要以獨特的劇目結構來完成‘花是一座山,歌在山裏面’的敘述。”《花山》編劇任衛新説,“銅鼓、繡球、壯錦……不同的壯民族文化符號作為表演元素在每個部分都有展示,人物也有側重。比如‘太陽篇’中男人的威猛與力量,與‘月亮篇’中女人的柔情與和靜美形成了鮮明獨特的審美感受。”

  2

  一場古與今的心靈對話

  《花山》以雕刻在時間峭壁上的遠古生命形態為定點,用生動的藝術表達展開今人與遠古先人的交流與對話。整個作品當中,有一男一女的現代人和一男一女的岩畫中的“紅人”,始終貫穿全劇,表現當今的壯族人與祖先進行著精神對話,以內在的邏輯張力讓古人與今人彼此對視。山川大地,纏綿男女,在原始的律動之中跳起生命之舞,共同譜寫了一曲壯民族的頌歌,回答著“你從哪來”的終極追問,展現了壯民族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由於岩畫特殊的形成過程方式時間跨越很大,通過一般常規的戲劇人物難以構成故事情節的劇,或落入窠臼。因此,將這部舞臺藝術作品定位為音樂舞蹈詩,著力打造一部在藝術品質上嚴格區別於當今晚會、歌劇、舞劇、音畫劇等概念的舞臺藝術作品。”任衛新説,“我們不只單單表現花山的人物,更注重遠古花山人物與現代壯族男女的交流與對話,強調的是時光與生命穿越與對話的內在邏輯,營造一種獨到的藝術語境。”

  《花山》不僅是對某一段歷史的再現,更是突出創作者的主觀意識和主體精神。趙明在解讀該劇創作構思時強調:“我們不是簡單地表現銅鼓、繡球、壯錦這些典型的壯族文化符號,不只是表現一種生活狀態,而是尋找它們的來處,在舞蹈中探尋為什麼會有銅鼓,為什麼會有繡球,告訴人們,我們的生活是我們編織和創造出來的。”

  3

  一次獨特大膽的藝術創新

  《花山》由自治區文化廳指導策劃、廣西演藝集團創作,廣西歌舞劇院演出,從策劃、采風、構思到排演歷時3年多,不僅由國家一級編劇、著名舞蹈藝術家趙明,著名編劇任衛新擔綱,還有作曲家劉彤、舞美設計張繼文、服裝設計李銳丁、燈光設計伊天伕等國內“大腕”傾力加盟,在挖掘、展現厚重的壯民族文化歷史的基礎上,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呈現“美”,著力打造具有“桂風壯韻”的舞臺藝術精品。

  鮮紅的岩畫、璀璨的星光,晶瑩的月亮船、繁花似錦的“花仙子”……“真是太美了”,是不少觀眾在觀看了《花山》後的感嘆。該劇不僅舞蹈動人,音樂動聽,就連服裝、舞臺、造型、道具都很別致,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網友羅列的必看《花山》的諸多理由中,關鍵詞就是“好看”。

  “努力將《花山》打造成為廣西繼《劉三姐》之後的又一部舞臺精品力作”,是創作團隊努力的方向。為了這個目標,主創團隊多次深入平果、德保、靖西、寧明等地采風考察,研究壯族山歌、嘹歌、馬骨胡等壯族元素;並邀請區內知名壯學專家、文藝家評論家針對《花山》文本進行專題論證,悉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理清了創作思路、找準創作定位。在其創作當中,無論結構、語言還是舞美,寫意和簡潔都是中心定位。

  “《花山》是我從藝以來花費精力最多,做得最用心的一個作品,運用了許多前所未有的表達方式。”趙明説。從接到任務到著手進行創作,他用了整整3年時間來思考這個作品的表達形式。如何講好故事,特別是用舞蹈在舞臺上講好故事是個挑戰,“我一直在想如何用一個更準確、更獨到的舞蹈方式來演繹一個民族。一談起廣西,很多人都會聯想起‘歌海’這樣的概念,但如何用舞蹈的方式來呈現廣西的文化地理,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最終他從花山岩畫中找到了切入點,“蛙形的動作非常獨特,這也是壯族舞蹈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一個重要特點。”

  實際上,《花山》所有的舞蹈並不是蛙形動作的累加和簡單的民族舞呈現,而是融入了許多現代舞元素。在創作中,趙明一直在探尋如何用舞蹈者的身體、舞蹈的藝術邏輯去講述一個民族的靈魂,他找到很多典型化的舞蹈樣式。嘗試象徵性、意象性、寫意性的路子。“在簡單的素材當中,用大量的舞蹈來充實整部作品,這些舞蹈元素必須是不斷在發展、遞進、生發的……和所有的壯民族文化符號一樣,花山是展開對壯民族想象空間的一個點,一個線索。”趙明表示,他希望和觀眾一道去探尋花山的神秘同時,也為壯民族的舞蹈加入點新意思。

相關閱讀 花山 | 花山岩畫
我要糾錯編輯:李響 責任編輯: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090602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