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河南西華:我為“愛心驛站”點讚

公益城市 來源: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11日 09:08 A-A+

  入秋天漸冷。在黃泛區腹地的河南省週口市西華縣,箕城路中段天泰花園小區大門南側的“愛心粥屋”門前,百餘名城市環衛工人正圍坐在一個個餐桌旁,十多名志願者盛湯、端菜、送饃,井然有序地忙碌著,一早起來給縣城清潔容顏的環衛工吃上了熱乎的免費早餐。

  68歲的王更銀老漢,家住縣城旁邊的遲營鄉薛灣村,從事環衛工作已五六個年頭。為了按時到崗,清晨四五點他就要去上班,早飯不一定在哪兒吃,有時自帶些乾糧,很少吃上可口的早餐。“自從有了這‘愛心粥屋’,早飯才有了準點,大家吃得舒心、滿意。”王更銀老漢邊吃邊説。

  有著近百萬人口的西華從漢代置縣,幾經更名,自唐朝復名至今。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飽受黃河氾濫之苦的西華縣城,才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在當地群眾心目中有了城市的“模樣”。城區面積由7年前的20平方公里,發展到現在的79平方公里。

  路燈高了、亮了,道路寬了、長了。城市建設與管理需要的交警、城管、環衛等隊伍隨之擴大,他們的辛勤付出讓西華縣城越來越有現代城市的“氣質”,關愛他們的“愛心粥屋”“愛心驛站”等,悄然出現在身邊。

  “總工會是勞動者之家,有責任和義務為他們創造一個溫馨的小憩空間。”西華縣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段凱歌説,“我們每月為‘愛心粥屋’提供300斤麵粉、300斤大米、120斤食用油及全部電費,來彌補社會捐贈的不足,目的是引領社會各界人士奉獻愛心,樹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的新風尚。”

  50歲的許冰自1998年以來,無償獻血3800毫升,救助61戶貧困戶、21名貧困大學生、8名孤兒、12名白血病或腫瘤患者。許冰這麼做,就是因為“上初中時,家裏窮,同班女同學用一袋玉米麵換我一袋紅薯面,幫助多換了些糧票,能多些日子吃上飯”。成為“愛心粥屋”店長後,許冰照顧家庭與做好本職工作兩不誤,2018年3月,全國愛心粥總部授予她“優秀店長”稱號。她説:“感謝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三年來,粥屋面積由創辦時的20多平方米,發展到現在的100多平方米,每天早晨到‘愛心粥屋’就餐的環衛工人、特困人員等均在200人以上。”

  為了給戶外勞動者提供一個臨時休息的場所,銀行、郵政、醫藥等窗口單位的服務大廳,設置了“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標示,明確標示服務內容,方便戶外勞動者進站休息。截至8月底,已在西華縣城建立“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13個,每個“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均配備有空調、電視、報刊、茶水臺、座椅板凳、雨傘、打氣筒等設施,給戶外勞動者營造一個溫馨的氛圍。

  “我們常年工作在大街上,沒有固定場所停息。特別是冬夏季節,工作之餘想找個地方歇歇腳、喝口水都很難。現在街上到處都是‘愛心驛站’,隨時都可以臨時休息一會兒,我為‘愛心驛站’點讚!”城管隊員于春生説。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西華縣還發揮社會公益組織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推動引領社會各界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助人為樂,奉獻愛心,傳播向上正能量。“小城大愛”“小火柴”“感恩聯盟”“暖心公益”“啟航公益”“老年協會”“愛心志願者協會”等公益組織,以及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常年開展豐富多彩的公益活動,在脫貧攻堅、文明縣城創建、關愛留守兒童、愛心護考、貧困大學生救助、困難家庭救助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涌現出了像張新芳、劉平、金雅琴、王德安、方凱、郭海山、朱江濤等一批中國好人、河南好人、河南道德模範、週口好人。西華縣還連續兩年開展“三好兩戶”(“鄉村好婆婆”“鄉村好媳婦”“鄉村好兒子”“脫貧致富戶”“孝老敬親戶”)評選表彰活動,為好人叫好,成為一種新風尚、新導向、新氛圍,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文明縣城創建等領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我們長期堅持把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相結合,通過社會公益組織、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的美德善行,引領積極向上向善的美好風尚,讓愛心之花開遍西華大地,為全縣上下凝心聚力脫貧攻堅、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匯聚強大動能。”西華縣委書記林鴻嘉如是説。(記者 崔志堅 通訊員 張國棟 胡新生)

編輯:張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