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張家港:精準扶貧送一份“文化禮物”
光明日報訊(記者蘇雁)11月7日,全國首創的“24小時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在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啟用。該驛站由江蘇省張家港市人民政府贈建,是張家港繼去年為沿河自治縣贈建土家書房之後,送給該縣廣大市民的又一“文化大禮”。該舉措為深度貧困地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範例。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是貴州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而位於長江下游南岸的江蘇省張家港市則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縣級市之一。自2017年3月,張家港市與沿河自治縣正式建立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關係以來,兩地不斷深化幫扶內涵,在全國率先實踐探索“五位一體”全方位結對幫扶基礎上,逐步形成以“三項機制、三個全覆蓋、三大保障”為重點的“三個三”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幫扶新模式。
據介紹,本次啟用的24小時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分別位於沿河自治縣人流量最為密集的烏江廣場、沿河民族風情街,藏書共計8000多冊,同時建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隊”“親子閱讀啟蒙教育隊”“脫貧攻堅政策宣講隊”等3支文化志願服務隊。
兩家“24小時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都採用智慧管理24小時開放,市民通過“刷臉”、刷身份證或微信即可隨時入室體驗。驛站自今年5月31日建成試開放以來,儘管每天只開放短短兩個小時,截至11月1日已接待讀者28833人次,新註冊讀者1206人,包括去年建成的土家書房在內,註冊讀者總數達到了368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13人,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已初見成效。
張家港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芳介紹,2018年5月,張家港市與沿河自治縣實現50個深度貧困村全覆蓋結對幫扶,涵蓋文明引領結對、社會組織結對、對口扶貧協作領導小組成員結對、經濟強村結對、規模企業結對、國資企業結對等6類幫扶模式。
創新推進幹部雙向挂職培訓。兩地黨委組織部門共同實施“長江水·烏江情黨建引領促脫貧”工程,互派機關幹部、鄉鎮幹部、脫貧攻堅一線幹部挂職交流,抓好教育醫療、黨政幹部人才交流培訓,促進觀念互通、思路互動、技術互學、作風互鑒,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幹部隊伍。兩年多來,兩地互派638名黨政幹部、163名醫技人員、124名教師挂職交流學習。兩地幹部雙向挂職培訓交流力度在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縣市中居於領先地位。
全面開展貧困村致富&&人創業培訓。張家港市善港村農村幹部學院組織開展了蘇州-銅仁貧困村創業致富&&人培育班。其中,沿河自治縣共有286名致富&&人培育班學員學成結業。同時,出臺了《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貧困村致富&&人培訓管理扶持政策(試行)》,對致富&&人帶領貧困戶創業在扶貧資金項目安排上給予傾斜,在融資貸款上給予貼息,在物流成本上給予補貼。目前,已有部分致富&&人成功創業,其中新景鎮姚溪村全村15位致富&&人組建“沿河姚溪志飛茶葉農業專業合作社”,種植茶葉共7000多畝。
江蘇省對口幫扶貴州省銅仁市工作隊第一批隊員、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縣委常委、副縣長陳世海表示,為了讓沿河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下一步,張家港將更大力度加強與沿河在招商引資、園區共建、旅遊商貿、供銷市場等方面合作,更深層次深化人才支援、産業合作、勞務協作等幫扶工作,不斷豐富拓展扶貧內容和範圍,積極引薦本土企業和優質資本投資沿河産業,幫助沿河提升發展內生動力和自主“造血”功能。
在沿河自治縣幹部群眾和東西扶貧協作對口幫扶機制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18年年底,沿河自治縣250個貧困村已脫貧出列154個,50個深度貧困村已脫貧出列13個,2018年年底貧困發生率下降到了7.38%,減少貧困人口12.64萬人。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1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