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探索多元化方式:醫養結合、家政+、嵌入式……
老齡化程度高、養老需求多樣,大城市養老難題如何解?廣州市針對不同層次、不同狀態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提供服務,鼓勵市場力量做好專業的事,將政府力量聚焦監管與兜底保障,多主體共同發力,完善了大城市養老模式,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不斷得到提升。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抒情的旋律令人沉醉,更引人共鳴的,是歌詞裏描述的場景。
隨著我國快速進入老年社會,城市如何養老,成了民生大事。作為特大城市,廣州更是其中一個典型。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市老年人169.3萬,佔戶籍人口的18.25%。
如何破解難題,滿足全社會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如何發揮市場的調節配置作用?近年來,廣州一直在探索。
需求 不同老人需要不同服務
俗話説,“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也有“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説法,老年人的狀態與家庭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對於老年人來説,大抵可分為能自理、部分失能、失能三類,處於不同狀態的老年人,需求也不盡相同。助餐配餐、醫養結合、生活照料,是其中最迫切的需求。
午飯時間,廣州荔灣區東漖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長者飯堂,很是熱鬧,“嘀”地刷下卡,就能現場點餐,還可以提前通過手機下單,兩葷一素一湯,米飯不限量。
92歲的葉五妹就經常推著66歲腿腳不便的兒子來吃,已經一年多了,“很方便,有時候來不了,義工就會送到家裏。”
除了吃午飯,葉奶奶也會和兒子參加一些服務中心的活動,打太極、聽養生講座、與老年人交流,遇到身體不舒服,還可以在中心的護理站看醫生,甚至能夠請護理人員上門提供生活照料、個人護理等個性化服務。
遇到家裏實在沒法照顧的情況,怎麼辦?
幾個月前,78歲的楊姨突然中風,出院後生活無法自理,85歲的梁叔一個人實在照顧不來。還好養老服務機構越秀銀幸頤園開到了社區,離家近,家人能隨時探訪,且有專業的護理人員照料,老人的狀態一天天好了起來。
“這種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能有效緩解大城市中心城區養老床位‘一床難求’的問題。”機構負責人何洪濤介紹道,“我們會先對老人的實際情況進行評估,再提供最合適的服務。”
如果老人還能自理,但害怕有意外發生,工作人員就會推薦安裝家庭養老床位,對住家做適老化改造、安裝智慧設備,記錄老人的生命體徵和活動軌跡,一旦有異常,系統會自動報警。
長期或臨時托養、助餐配餐、上門照料、家庭養老床位……多樣的養老需求,催生多樣的養老服務,也能夠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目前,廣州共有11個區級、153個街鎮級居家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全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100%,超過18.4萬名老年人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佔老年人總數的10.87%。
市場 鼓勵社會力量進入
7年前的海珠區沙園路1號,還只是個舊廠房,地處市中心。其時,正值廣州市積極探索養老問題解決辦法,鼓勵市場力量進入該領域。
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取消、審批手續精簡,在用地、床位等方面,還有優惠、補貼……這讓勞偉敏看到了機會。
“老城區,地理位置好,老年人又多,周邊也沒有類似機構,辦養老院大有可為。”勞偉敏就和廠房所屬公司合作建設,開辦了松鶴養老院。綠樹成蔭,環境寬敞,花園式的養老院,有近900張床位。
一開始,松鶴的定位是高端養老院,收費不菲,開業近一個月,諮詢的人不少,但入住的人卻實在不多。在經過充分調研後,松鶴調整了策略,定位面向中端人群,價格也比剛開始下降了30%,入住的老人漸漸多了起來。
養老事業不是短期的事,對此,勞偉敏一直很清醒,“養老院的入住,前期靠宣傳、價格吸引,而後期,靠的就是口碑了。”
抓環境、抓設施、抓服務,現在我們這裡的入住率達到95%以上,還被廣東省民政廳評為“五星級養老機構”。可勞偉敏還是感到“壓力山大”。
“這幾年,政府大力鼓勵社會力量進入養老産業,門檻低了,但競爭更大,就是要優勝劣汰,發揮市場在養老服務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廣州市民政局負責同志説。
眼下,廣州市73%的養老床位、85.5%的居家養老服務綜合體、91%的長者飯堂,均由社會力量提供,民辦養老床位佔全市總床位七成,社會力量已成為廣州提供養老服務的主體。
“從養老機構的開辦,到養老床位的完善,再到長者飯堂食材的供應……社會力量的進入,意味著政府力量能夠有效解放出來,更多地放在兜底保障與引導監管方面。”廣州市民政局負責同志表示,“專業的事,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公平 政府能兜底,群眾心有底
在被送到廣州市老人院之前,陳文均是“三無”(無勞動能力,無收入來源,無法定贍養人)人員。提到去敬老院,他轉身就走,誰的面子也不給。2016年9月,一場疾病襲來,陳文均倒下了,治療後就被送到了老人院。
“以前,別人跟我説,千萬不要去老人院,沒想到,來了之後捨不得走,工作人員態度好,院長還給我拿了新衣服來……多虧了政府照顧,我才能在這安心養老。”陳文均説。
“像陳文均這樣的老人,屬於特殊保障對象,由政府兜底保障。我們公辦養老院必須承擔起這個社會責任。”廣州市老人院副院長常廣財説。
政府能兜底,群眾心裏才有底,才能避免因市場失靈而帶來的養老公平問題。
為此,廣州市民政局定期巡訪、主動服務,加強獨居、空巢、失能等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為“三無”、低保低收入、計劃生育特別扶助人員等老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資助開展無障礙設施改造;率先建立全市統一、困難失能優先、公開透明的公辦養老機構入住評估輪候制度;還為全市所有老年人購買意外傷害綜合保險,資助10萬多名本市常住的失能、獨居、高齡老年人使用“平安通”智慧養老服務。
除了兜底,政府還注意扮演好引導者和監督者的角色。
廣州對養老産業發展進行有效引導,圍繞老人養老需求精準發力,強化頂層制度設計,深化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一開始降低準入門檻,到給予多項資金支持,再到出臺用地規劃、出臺政策、出臺標準、評定星級,對市場的發展方向,既是鼓勵,也是規範。自2009年以來,市裏累計投入資助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的資金達5.3億元。
政府監管,大數據可以成為有效利器。走進廣州市養老服務數據監測中心,大屏幕上,長者飯堂數量、全市助餐配餐申請人數、居家服務資助對象等數據,清晰明了。通過這個平臺,全市的養老服務情況能夠被精準掌握,再對數據分析,就可以合理整合服務資源,均衡分配補貼資金,同時能夠規範管理、防範造假,讓監管更加細緻高效。
“大城市養老,必須依靠多個主體共同發力。”廣州市民政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把大養老的工作做實做細。把長者大配餐、醫養結合、家政+養老、嵌入式養老、養老機構提質增效等民生品牌做深做精。完善‘大城市大養老’模式,構建全覆蓋、多層次、多支撐、多主體的養老服務格局,不斷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羅艾樺 姜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