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貴州麻江貧困村“抱團”脫貧記

公益城市 來源:新華網 2019年10月23日 11:44 A-A+

漂泊在外十幾年的“月光族”袁明華,如今終於告別多年的打工生涯,安穩地回到了家鄉——貴州省麻江縣杏山街道靛衝村。去年,在黨委政府幫助下,貧困戶袁明華回家鄉流轉土地種了25畝中藥材和10畝蔬菜,讓他沒想到的是,當年,這幾項産業就讓他掙了3萬多元。

靛衝村與相鄰的青山村、小堡村,因地勢偏遠、交通不便,都曾是貴州省的深度貧困村。由於産業小、散、雜,土地撂荒嚴重,發展動力不足,這三個村一度是麻江縣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如何實現連片深度貧困村脫貧“突圍”?麻江縣從“單兵作戰”變為“握拳出擊”。2017年9月,麻江縣結合這三個村地域關係、人文資源、産業發展都相近的特點,創新組建聯合黨委,整合人、財、物等資源,實行弱村“抱團”脫貧。抱團後,聯合黨委開按照“聯産統一規劃”的思路,先對土地資源進行整合。杏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歐久華説,聯合黨委共整合三個村土地3870畝,通過以銷定産、長短結合模式佈局産業。

在他看來,成立聯合黨委既是凝心聚力,又是聯動聯産,從此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三村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爆發出“拳頭之力”。藍莓、蔬菜、中藥材、花卉、生態養殖……多項高效、規模化的産業在三個深度貧困村生根開花,解決了一直以來因土地零碎、各自為戰,導致産業難聚集、難發展的困局。

靛衝村第一書記莫興誠説,一個村種幾十畝或幾百畝,三個村加起來規模就大了。“只有量上來了,才能算得上是産業,也更有利於走向市場。”袁明華參與的中藥材種植便是搭乘了“統一規劃、共同發力”的“順風車”。聯合黨委與中藥材公司簽訂協議,公司不但提供種子、化肥和技術指導,還會保底收購。歐久華説,正是産業的集約化、規模化才吸引一些企業前來,為發展訂單農業創造了條件。

兩年多來,一個個項目推進會議讓三個村“互動”多了,情誼也更加深厚。你追我趕、攜手並進的思想深入人心,充分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

聯合黨委在品嘗到“大抱團”的甜頭後,還推出“十戶一體”的“小抱團”發展模式,截至目前,組建聯産業發展主體107個,聯環境衛生主體136個,聯社會治安主體57個,在三個村的覆蓋率達100%。截至2019年8月,三個村共發展産業13個,總投資558萬元,幫助667戶2624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也從聯合黨委成立前的24.05%降低至現在的2.72%。“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袁明華用一個巧妙的比喻描繪出自己如今的心情。今年40歲的他,做起了産業,不再“窮叮噹”,明年春節就要迎娶新娘,告別“光棍”生活,實現“脫貧脫單”雙喜臨門。

編輯:張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