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海洋愚公”劉永龍:為上海清理27噸海灘垃圾

公益人物 來源:科技日報 2019年09月17日 10:18 A-A+

廢棄的塑料瓶塑料袋、包裝泡沫、破舊的皮鞋、繩子、衣服、手套、煙頭、橡膠輪胎……海灘邊的蘆葦叢中,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垃圾遍佈。撿去表面一層垃圾,翻一翻下面,赫然又是一層垃圾,令人觸目驚心。

最近,記者跟隨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仁渡海洋)的工作人員,來到這片泥濘的海灘。採訪時,仁渡海洋的工作人員正在此地開展凈灘活動。

浩浩蕩蕩的黃浦江水,在這裡匯入長江口。江水中攜帶的垃圾,一部分被海灘上的蘆葦攔截了下來,日積月累,越來越多。

2007年以來,仁渡海洋經常組織志願者來到這裡撿垃圾,併發起建立全國海灘垃圾監測網,每年發佈海灘垃圾報告,他們被稱為現代的“海洋愚公”。

今年45歲的劉永龍,頭髮花白,他是仁渡海洋的創始人。

直到上大學,劉永龍才第一次見到大海。1992年,他從老家寧夏來到復旦大學求學,在當地看到了大海,卻發現海水竟然比寧夏的黃河水還黃。工作之後,他參與過很多志願活動,後於2007年辭職創立了仁渡海洋。

辭職投身海洋環保事業

作為創始人,劉永龍和其他工作人員一起策劃活動、招募志願者、租賃車輛、聯絡垃圾車。令他們感動的是,由於這次凈灘活動沒有任何經費支持,志願者們還需要自己出車費,而且是週末一大早就出發,但仍然來了滿滿一車的人。

出生在寧夏同心縣的劉永龍,從小對蔚藍色的大海充滿嚮往。1997年從復旦大學畢業後,進入上海一家國企工作。12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第一次組織凈灘活動,從此就再也放不下這件事,甚至不惜辭去國企中層之職,全職投身仁渡海洋的工作,傾盡一己之力推動海洋環保。

“很多人都説我傻,海灘上的垃圾是撿不完的。但面對那麼多的垃圾,我們能做什麼?真能阻止鋪天蓋地的一次性塑料應用嗎?真能減少漫山遍野的塑料包裝嗎?”劉永龍説,“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垃圾入海前,把他們撿起來處理掉。垃圾一旦入海,就再也撿不起來了。”

“仁者愛人、渡人自渡”。目前,劉永龍身邊已經聚集了十多位志同道合的仁渡小夥伴。截至2018年底,他們僅在上海就累計組織了217場凈灘行動,招募了一萬多人次的志願者參與,累計清理海灘垃圾27噸。

“原以為凈灘活動,就是到海灘上吹著海風,撿一撿零星的垃圾那麼浪漫、那麼簡單。沒想到垃圾那麼多,20多人不到一個小時,就撿了300多公斤垃圾。”第一次參加凈灘活動的沐慧蘭説,“不過,海灘上似乎沒有一點變化,一眼望去,還是有那麼多的垃圾。我真想呼籲一場全民撿垃圾運動,讓每個人都把身邊的垃圾撿起來。”

“其實,只要發揚愚公移山精神,發動社會力量,每個人都把身邊的垃圾撿起來,垃圾一定能撿得完。”劉永龍介紹説,福建省石獅市祥芝鎮的蔡加漸老夫婦倆3年清理740噸海灘垃圾,就是一對令人敬佩的“海洋愚公”。

2014年秋天,劉永龍曾利用出差之際繞道前去拜訪蔡老伯,看到當地的海灘還是很臟的,沙是黑的,磚石林立。後來,他們組建起了志願者協會,動員社會力量一起到海灘撿垃圾。3年後,海灘已全然不同了,兒時熟悉的白沙灘又回來了。

抵禦誘惑讓自己“定”下來

保護海洋非一人之力,亦非一個團隊之力。從鴨綠江口到北侖河口,我國有1.8萬公里的大陸海岸線,每一寸海灘都需要人們的共同守護。2014年,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和深圳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聯合發起了“守護海岸線——科研監測項目”。

他們協同全國30多家環保機構,在我國沿海地區展開海灘垃圾監測。通過設置監測斷面、定期定點採樣的方法,收集海灘垃圾的類型、數量和質量數據,並進行匯總分析,發佈海灘垃圾報告。

劉永龍介紹,截至目前,“守護海岸線”項目已在全國35座沿海城市建立了55個海灘垃圾監測及清理點。

從歷年統計數據來看,海灘上數量最多的垃圾是泡沫塑料類垃圾,尤其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類垃圾,佔全部垃圾的一半以上。這些塑料垃圾,在海洋、海灘環境中容易破裂為碎片或顆粒狀,清理難度大。

劉永龍認為,餐飲、快速消費品及以泡沫塑料為主的包裝行業,近幾年快速發展,垃圾清理及管理體系不完善,這直接造成了我國海灘垃圾的形成。
  相比環保之難,劉永龍覺得穩住這支隊伍是件更難的事。

“做這行最難的一點就是我們自己,知止而後有定,我現在就特別看重這個‘定’字。”劉永龍在接受採訪時曾説,外界的誘惑有很多,要讓自己“定”下來很不容易。

在劉永龍看來,環保也是衡量一個人的重要標準之一,“因為環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習慣”。“參與環保,很多時候是件自找麻煩、方便他人的事。”不過劉永龍也非常相信,人心向善,人是能被好的事物所影響的,未來會有更多人願意參與海洋環保事業。

編輯:張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