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米成俊:做公益源自內心的喚醒

公益人物 來源:中青在線 2019年08月12日 09:12 A-A+

圖片

米成俊在公益活動現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第一次去看望張曉慶那天,天色有點暗,病房的日光燈亮著,小姑娘臉色顯得愈加蒼白。她蜷在病床的一角,腿上裹著一床毯子,後背墊著一床被子,整個人靠在上面。點滴很安靜地一滴一滴通過長長的輸液管進入她的身體裏。她捧著一本書,讀得入迷。一切都很安靜,以至於病房裏進來幾個人,其中一個對著她拍了照片,她沒有絲毫察覺……

  米成俊永遠忘不了這個畫面。

  那天天色灰暗,但那一刻,他覺得陽光照進了心裏。

  “公益是喚醒,但首先是喚醒自己”,米成俊的內心受到巨大觸動,觸發他就此真正走上了公益之路。這是2013年。

  在隨後的幾年裏,米成俊策劃了忻州首屆集體公益婚禮、“拯救老兵,美麗忻州在行動”“把愛送回家”等大型公益活動;組織成立了忻州市藍天救援隊,執行救援任務數百次,志願服務時間累計達1.2萬多個小時,並建成了忻州老人走失尋找體系;2017年,米成俊發起成立忻州心理救援服務站,為學校、環衛工人帶去心理講座和公益諮詢;2018年,作為中國紅十字總會急救培訓師和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米成俊全年義務為忻州各大企事業單位學校進行公益急救培訓100余場,培訓6000余人……

  今年5月,在阿裏巴巴天天正能量和中國青年報社共同發起的尋找“優秀正能量志願者”活動中,米成俊成為30名最終入圍者之一,獲得1萬元獎金。

  這些年來,“用行動感染周圍的人,用善行改變人心”是米成俊踐行的公益理念,而這一理念的根源,就來自看望張曉慶那一天,“自己的內心被喚醒了”。

  10年前,他是單位的團委書記,帶領公司裏的年輕人參加志願者活動,是分內的工作。他們經常去的地方是敬老院、孤兒院,還參與了共青團中央倡導的愛心包裹項目,給西部貧困兒童捐贈衣物、書籍。

  米成俊聽一個熟人説起張曉慶,正值16歲的豆蔻年華,讀幼兒師範專業,突然患上急性白血病。她父親長年生病,母親是一位收入微薄的環衛工人,家境困難,沒有錢給她看病。

  米成俊約了幾位志願者到醫院看望張曉慶。在進入病房的那一刻,其中一位愛好攝影的志願者拍下了張曉慶認真讀書的樣子。

  “她拿著一本書坐在病榻上學習的樣子觸動了我,這麼年輕的一個女孩兒,她還有美好的人生呢。”多年之後,米成俊把那種內心的甦醒,歸結為“公益能夠帶來希望”。為了讓這種希望化為現實,米成俊開始為女孩呼籲,去尋求社會上包括媒體在內的各種力量的幫助,甚至找到女孩所在村的村委會,最終發起了愛心捐贈活動。

  那張照片在報紙上刊登之後,更多的人受到了觸動。幾天后,愛心捐贈活動在村子的廣場上舉辦,那個村子裏的男女老少都參加了捐贈活動,雖然有的人自己也不寬裕,但每個人的捐款都不低於50元。那天,有一個走街串巷賣雜貨的人,只是從那兒路過,當場也捐了100元。

  每個人心底都存著善良,存著對美好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期許,米成俊覺得,重要的是讓每個人把自己的內心喚醒。

  那天,來自忻州四面八方的募捐額超過了12萬元。這些錢,代表著一個年輕的生命和未來。

  從小被親生父母拋棄的忻府區豆羅鎮東村女孩小翠玲,因為先天性下肢癱瘓,只能雙膝跪地、手腳並用爬著行走。米成俊認識小翠玲那年,她13歲,被稱為“爬行的女孩”。

  為了讓小翠玲和同齡孩子一樣掌握知識,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米成俊和他的夥伴們長期堅持上門教學。後來,小翠玲求知的眼神越來越強烈,米成俊覺得要給她更好更規範的教育。

  米成俊想到了忻州師範學院。他找到學院學生會主席,他記得自己説,這件事情不是一年、兩年,更不是一天兩天,也許是十年八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要堅持給這個小女孩兒去補課。他記得學生會主席對他鄭重其是地表態,這件事情一定要堅持下來。

  6年過去了,這個只給一個人上課的“愛心課堂”,還在。

  大學生志願者們每週數次為小翠玲補習文化課,雖然每次授課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但等車和往返在路上的時間消耗不少,有時志願者因為補課超時還會錯過公交車。當地一家4S店和出租車愛心志願者得知這一情況後,組建了愛心車隊,專人專車為大學生志願者提供服務。

  幾年來,先後有幾十名大學生志願者輔導小翠玲學習文化知識,小翠玲的語文和數學達到了小學四年級水平。大學生志願者還教給了小翠玲剪紙、十字繡等手工技能,希望她以後能掌握謀生的一技之長。

  這同樣是一個關於希望的故事,並且帶動了更多的人,像一個滾動的雪球,讓希望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真切。

  今年7月28日,在忻府區愛心特教學校,米成俊張羅了一個特殊的捐贈活動。

  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在捐贈的愛心物資之外,他還為這所學校的孩子們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禮物。

  他用天天正能量頒發的獎金做了一批水杯,上面印上了“天天正能量”的字樣。

  他的想法是,讓用水杯的人都能記住這幾個字,讓看到這幾個字的人內心有所觸動,把正能量一個人一個人地傳遞出去。(張培昂)

編輯:張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