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平凡守護讓長征精神歷久彌新

公益人物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9年06月17日 17:45 A-A+

八九十歲的老人能清晰講述當年的蘇區往事,八九歲的孩子會哼唱經典紅色歌謠。在贛南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生生不息,老區人民用不同的方式,接續傳承,默默守護著紅色文化血脈。

56歲的鐘同福是瑞金市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的一名保安。他還有另一個身份——紅色故事的挖掘者。

鐘同福的爺爺鐘國海是萬田鄉麻地村人。1934年冬,紅軍主力長征後,國民黨捲土重來。一天,鐘國海夫婦發現兩名曾經幫助過他的紅軍戰士被國民黨保安團抓了。他們變賣家裏的幾畝薄田和兩塊小山地,還有耕牛、母豬和糧食,湊齊100塊銀元,救出了兩名紅軍戰士。

“我小時候就是聽著這些故事長大的。”鐘同福説,在集市上、農田裏、祠堂下,到處都能聽到長輩講紅軍時期的故事,這些傳奇的故事讓他對那段歷史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高中畢業後,鐘同福種過田,後來換了很多份工作,唯獨沒有丟下寫作的愛好。幾十年裏,他發表過幾百篇隨筆、散文,心裏始終藏著一個念頭:把小時候聽過的紅軍故事寫下來。

2010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紅軍文章,講的就是爺爺奶奶傾家蕩産救紅軍的故事。2011年,鐘同福去採訪幾位老紅軍戰士。文章刊發不久,幾位採訪對象就相繼去世。他忽然有一種緊迫感:要抓緊時間,還原原汁原味兒的紅色故事。

從此,他開始利用工作之餘自費到瑞金、寧都等臨近縣市的紅軍後代家中走訪,記錄他們口口相傳的零散故事。“我們老區的故事太多了,好多別人都不知道。”他隨口講了一個已經採訪但還沒有成稿的故事,説著説著落下淚來。

現在,鐘同福在瑞金市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當了一名保安。收入不高,就是為了方便尋找紅色故事資料,他説,自己的兩個孩子都是鄉村教師,非常支持自己。

9年來,鐘同福寫了三四十篇紅軍故事和紅色歷史研究文章,最長的一篇3萬餘字,發表在多本雜誌和互聯網上,用了十幾年的電腦存滿了採集來的文稿和照片。

有了微信以後,每寫完一篇,他都要發到同鄉群和作協群裏。群友稱讚他是“紅土地上的紅色作家”,發來戴著紅軍帽的卡通小人點讚的表情。

鐘同福希望年輕人能看到這些文章,他還計劃暑假在老家麻地村義務組織紅色傳承教育輔導班。

幾十年來,關於紅色傳承的故事,在贛南這片紅色土地接連不斷上演。江西寧都縣博物館有對父女,與文物和史料為伴,50年接力研究寧都革命歷史。

父親曾慶圭,從1969年調查收集“毛主席在寧都革命實踐歷史” 開始,一直研究寧都蘇區歷史、寧都起義歷史,直到1999年退休。她的女兒曾晨英從那時接手,如今擔任寧都縣博物館副館長。

數十年來,曾慶圭和老紅軍之間來往的書信就有兩千多封,每一封信都是珍貴的史料。

他還找回了不計其數的老照片,1938年毛澤東和部分寧都起義參加者的合影照就是其中一張。曾慶圭用通信的方式,向參加過寧都起義的老紅軍致函請求辨認,最終確認了每一位合影者的姓名。

有人將曾慶圭比作一把“銀鋤”,默默挖掘著不為人知的歷史寶藏。1999年,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專著《寧都起義》,填補了寧都起義研究的空白。

1999年11月,26歲的曾晨英女承父業。她打小在博物館大院長大,高中開始利用暑假幫著父親謄抄手稿、校對、複寫。

曾晨英説,父親一輩子只做一件事,自己更感責任重大,要將紅色文化和革命故事傳播出去。

曾晨英覺得,革命歷史文物的蒐集是一大難題,父親那個年代,一步一步走下去蒐集,自己也幾乎走遍了寧都的鄉間田野、尋常巷陌。目前,她已先後主筆完成各類陳展大綱和講解詞20項,達30余萬字。

“互聯網時代,希望通過微信等新媒體載體,將故事講得更加喜聞樂見。”在曾晨英看來,培養青年講解員,開展青少年研學活動很重要,讓青少年了解在寧都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是自己的光榮使命。

1995年出生的華紅兵現在是一名現役軍人,這位來自瑞金的年輕人每次和戰友介紹自己的家鄉時,對方都會條件反射地説,哦,革命老區。

“共和國的底色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華紅兵在這塊充滿紅色記憶的土壤上長大,對於家國、責任的最初印象,像一粒種子埋進了心裏。後來,他如願考入了一所軍校,以班級第一的成績畢業時,是去北京還是去南部戰區某地,華紅兵選擇了後者。

華紅兵説,作為一名從老區出來的軍人,他也時常會思考傳承的問題,“小的時候,是傳承紅色記憶,長大了,是傳承紅色責任。”

瑞金市九堡鎮中心小學此前在被譽為“紅軍第一步兵學校”的彭楊步兵學校舊址裏。後來,政府撥款,在革命舊址旁邊的空地上蓋起了新的教學樓。

該校學生加入少先隊的入隊儀式會仍會在革命舊址中進行。現場講解革命舊址故事、學習先輩革命精神,已經成為入隊儀式中的必有環節。

85年過去了,當年無數革命先烈在瑞金開始書寫的長征精神,正如靜水流深一樣,在中國的廣袤大地上悄無聲息地傳承。(劉昶榮 王達 王海涵)

(應採訪對象要求,華紅兵為化名)

編輯:張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