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感知“文明互鑒”之可貴 譜寫“美美與共”新樂章

公益資訊 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03日 11:09 A-A+

1


  文化多樣共存,文明交流互鑒。

  2019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開幕一週多來反響熱烈。連續一週多來,深圳舞臺飄揚世界旋律。領略交響樂之多變,品味爵士樂之風情,賞析新版經典粵劇之魅力……2019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所帶來的這些清新與美好,溫潤著“一帶一路”前行的腳步,讓世界感知文明互鑒之可貴。

  踏著“一帶一路”的節奏,以音樂為紐帶融通心靈,音樂季成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極佳的時代注腳。中外優秀藝術家們通過一場場高水平演出生動詮釋他們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彰顯其寬廣的全球視野、深厚的人文情懷、高度的文化自信,一座中國先鋒城市的“文化創新觀”在交流互鑒中不斷延伸。

  奏響“美美與共”的絲路新樂章

  2019年3月27日,恰逢習近平主席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五週年。 “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習近平主席對文明的這些論述不僅精闢揭示了人類文明的本質特徵,還深刻闡述了“文明交流互鑒”的內涵。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一帶一路”恰恰就是絲路文明的回歸,意味著文明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再次呈現。

  如何以文明的交流互鑒助推“一帶一路”行穩致遠、美美與共?

  這是時代之問,也是城市之問。

  五年多來,“一帶一路”倡議日益成為民心相通的紐帶、文化交流的動力、合作共贏的平臺。 深圳于2017年首創“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架起了一座“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橋梁,讓世界感知文明互鑒之可貴。

  目光轉向正在深圳上演的2019年音樂季,踏著“一帶一路”的節奏,讓跨越國界的音樂直抵人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多位藝術家呈現的不僅僅是一場場高水準演出,更是飽含世界不同藝術的精神內涵以及他們對多元文化的獨特詮釋

1

1


  在開幕音樂會上,既有遠朋,又有近鄰。從殿堂級爵士與古典小號演奏家溫頓·馬薩利斯到英倫音樂神童艾瑪·多伊徹,以及法國女高音諾拉·安塞姆、哥斯達黎加鋼琴家塞爾吉奧·桑迪、越南新活力竹樂團、格魯吉亞天籟高加索復音合唱團等各國藝術家構築起一幅富有多元文化色彩的音樂全景圖:聲樂、器樂、爵士樂、戲曲、民族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水乳交融,演繹著一個個“四海友情文化為媒”的鮮活故事。

  3月31日晚,深圳音樂廳上演了一部屬於深圳人自己的“城市交響樂”,享有極高國際讚譽的波士頓當代樂團總監吉爾·羅斯執棒中國交響樂團奏響原創作品《新時代交響·深圳樂章》。這是中國音協創作團隊三代作曲家在深圳集中采風、以不同視角創作表現深圳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音樂作品。不論是中外藝術家同臺演出抑或是三代作曲家的靈感共振,無不彰顯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呈現出深圳開放共融的姿態。

  多元藝術碰撞出美妙“化學反應”

  世界音樂,聚藝鵬城。

  音樂季讓深圳成為國際文化匯聚與展示的舞臺,且總能催生藝術中奇妙的“化學反應”。音樂所帶來的即視感,形成融通心靈的藝術殿堂,而開放包容的城市特質讓很多初次來深圳的海外藝術家們感嘆:這是一座富有“靈感”的城市。

  聽溫頓·馬薩利斯,見證爵士樂的歷史。“深圳很像我的家鄉,年輕而富有活力的現代化城市,我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不斷給人帶來即興發揮的驚喜。”在爵士與古典小號演奏家馬薩利斯看來,爵士樂的靈魂在於現場,魅力在於即興,他希望給音樂季注入“爵士精神”。馬薩利斯曾多次來華,這是他首訪深圳並攜林肯中心爵士樂團開啟了音樂季的首場演出,“當我看到觀眾們閃亮的眼睛時,我就覺得中國人和爵士樂很近。”
1

  同樣首訪深圳的還有世界頂級的德國弗萊堡巴洛克古樂團,作為國際業界公認的莫扎特專家,指揮大師勒內·雅各布斯將歌劇《唐璜》以“古樂”的形式呈現,攜手40多位音樂家組成的大編制古樂團與國際歌唱家同臺獻藝,觀眾仿佛置身18世紀歌劇場景中。

  一場名為“英倫豆蔻”——音樂神童艾瑪·多伊徹音樂分享會是音樂季的特色演出之一。多伊徹不僅演繹了其10歲完成的第一部長篇歌劇《灰姑娘》選段,還講述了她的音樂想法、作曲思路,即興演奏她色彩斑斕的音樂世界。多伊徹欣喜于第一次的深圳之旅,“在這裡可以接觸到不同的文化藝術、不同的音樂家和交響樂團,深圳給了我很多靈感,我有可能以深圳夜景為主題寫一首曲子。”

  竹子也能當樂器,而且還能被編配為交響樂版。音樂季開幕演出中,越南新活力竹樂團攜手深圳交響樂團帶來的竹樂協奏曲《越之風》讓人大開眼界。“世界越來越小,大家渴望了解各國文化,我就嘗試融合不同的音樂,例如將越南竹樂與中國二胡、琵琶、蘇州評彈、京劇結合起來。”該團團長兼指揮童光榮深有感觸地説。

  共建面向世界的“人文灣區”

  4月的粵港澳大灣區一片春意盎然。伴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佈,多元文化和諧相融的動人樂章在灣區奏響。正如《規劃綱要》在“共建人文灣區”中所提到“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加強粵港澳青少年交流”“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等發展方向,粵港澳三地在人文領域的交流合作面向未來、走向世界。

  廣東、香港、澳門地域相近、文脈相親,共同的嶺南文化基因讓共建“人文灣區”擁有更加堅實的文化和社會基礎。古老的粵劇就是縈繞灣區人耳際的獨特鄉音,蘊含著嶺南人特有的文化密碼。在2019音樂季的“碧海樂韻”版塊,更新版粵劇《百花亭贈劍》及深圳交響樂團與澳門樂團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週年聯合音樂會集中精彩呈現。

1

  “我們希望通過形式和內容的創新吸引更多年輕觀眾來看粵劇,引起他們的共鳴,通過大量青年演員擔綱主演,讓粵劇這一傳統藝術形式未來能夠煥發新的生機。”《百花亭贈劍》藝術總監、導演及改編毛俊輝如是説。

  此外,作為澳門回歸祖國20週年獻禮作,深圳交響樂團攜手澳門樂團組成超大編制聯合樂隊共奏恢弘樂章——理查·施特勞斯鴻篇巨制的《阿爾卑斯山交響曲》。

  音樂季與港澳藝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節目置換,將會是未來音樂季在遴選相關節目時的一大重要側重點和藝術傾向。

  一場場藝術盛會正在大灣區上演,人文音符在絲路琴鍵上躍動,流傳深遠。

編輯:郭婕 責任編輯:
860010-11210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