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國情備忘錄》第四集:蒼茫大地

CCTV.com  2009年12月25日 16:2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一方面是耕地的承載力已接近極限,另一方面是耕地還在急速減少。從這張近30年來 人口和耕地的變化圖上,不難發現我們的耕地面臨的形勢。

    在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項目負責人鄖文聚展示了歷時10年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 一張中國連片優質耕地分佈圖。

    從圖上可以看出,中國最強勁的工業化發展區域 與最需要保護的優質耕地分佈區 是重合的,形成面對面的衝突。在這52個優質耕地連片區,分佈全國一半以上的耕地,90%的可灌溉地;同時全國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80%座落在上面。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則全部座落其中。

    鄖文聚:城市發展、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它要用地,它用地,直接面對的就是優質集中連片的耕地。這樣的形勢確實是很嚴峻的。一定要管好,又要慎用。

    從吹響工業化號角的那一聲起,也許就註定了我國耕地的減少 是不可逆轉的,工業發展、城市建設必然要一定的土地做保障,我們既不能不顧經濟建設的合理要求,也不能只考慮城市化的發展,而忽視保護耕地。“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實施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我們正在把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放在重要日程。

    為了確保我國在發展中的土地安全,早在1986年,我國就頒布了《土地管理法》,並在修訂版中,把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 定為一項基本國策。同樣在1986年,耕地銳減的驚人數字,促使政府在精簡機構的同時,即刻設立了一個與土地使用部門 沒有利益關係的機構 ──國家土地管理局。1998年,這個部門合併升級為能夠行使更大職能的部級單位。而後,中國的這個部門就一直在保障發展 和保護耕地之間,不斷的平衡著。

    周玉川,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局長,20年來 研究土地發展變化,曾親歷了18億畝耕地紅線的出臺。

    周玉川:1996年我們給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彙報的時候 用了17個城市的衛星照片 分3個時段 看這17個城市佔地的情況 中央領導同志一看 都認為我們國家耕地保護的形勢是非常嚴峻的,這樣發展下去那是不得了的 這樣呢 提出保護18億畝耕地的紅線 這是根據我們國家的人口 和將來糧食生産的情況 確定的一個目標。

    糧食與土地有著直接的關聯,研究表明,人均糧食370公斤 是一個生命得保障線,達到這個水平,就能基本滿足食品消費的需要。中國目前糧食平均畝産 320公斤左右,按此推算,人均所需耕地至少為1.15畝;由此 要確保目前 及人口高峰期的糧食安全,18億畝耕地是底線。

    中國有句老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荒發生之後,越南、印度、埃及等糧食出口大國 相繼宣佈限制出口。 一時間,讓那些發出中國糧食可以依賴進口、不必堅守耕地紅線等等論斷的人們沉默了。

    “蘇湖熟,天下足”,這句從北宋流傳至今的諺語 漸漸成為了一個傳説。長江中下游地區這些曾經的魚米之鄉,昔日糧船穿梭、向全國輸送糧食的勝景,早已被運輸工業品的船隻 所替代。位列全國“四大米市”之首的無錫市,在工業總産值突破萬億元大關同時,糧食自給率已經不足31%。

    就在我國建設用地的需求仍然旺盛,耕地每天都在減少的時候,在一些地方我們還能看到土地利用的奢華場面。

    1984年,我國大陸第一座高爾夫球場 在廣東省中山建成。此後興建之風愈演愈烈。儘管,從2006年開始,國家就已經嚴令限制高爾夫球場的建設,但在過去的5年裏,國內高爾夫球場仍由100多個增加到500多個。按照一座高爾夫球場平均佔地1000畝左右計算,目前佔用的土地 就已經達到5萬多畝。

    土地的粗放利用還不止於此。2008年國土資源部僅在東部一個省份督察核實,就發現53宗5823畝土地存在閒置問題。已經開發的土地也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目前,我國人均城鎮建設用地 已經達130多平方米,超過經濟發達國家人均82.2 平方米,和發展中國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

    姚景源:我們不少地區都在盲目地搞開發區,甚至有的鄉鎮也搞開發區,但是當你到了開發區之後,它沒有什麼項目,那麼它就是把土地圈下來。所以我們大量的良田我們的土地 就被以開發區的名義浪費掉了,還有一種狀況,有一些企業他們搞所謂的花園式工廠,你到一些企業去看,它佔了很大很大面積的土地,但是它真正的生産作業車間卻在其中只是很少的地就可以建起來了 剩下的都是搞所謂的花園。你走遍全世界包括世界上知名的大企業,我沒有看見一家企業是標榜它是花園式工廠,它有那麼大的佔地面積。為什麼我們會出現那麼多的花園式工廠呢,就是因為我們把土地資源以低價甚至無償的方式,交給了這些企業。花園式工廠背後掩蓋的就是對土地資源最大的浪費。經濟發展是要佔用土地,而另一方面我們13億人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都源於這片土地,這顯然是一個矛盾,解決這個矛盾最重要就是我們要 第一實施要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第二我們還是要研究我們如何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當我國採取多種措施應對耕地數量減少的時候,耕地質量的下降也引起了重視。這被稱為是一種“隱性的土地流失”。

    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廢渣、廢氣都不可避免地産生,而最終承受這一切的,是負載萬物的土地。

    2006年原國家環保總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全國每年受污染耕地約有1.5億畝,造成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國土資源部和環境保護部已經啟動了“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計劃投資10億元、用3年時間 摸清全國土壤污染的現狀。

    在“蘇南模式”的誕生地 無錫錫山一帶,今天已經開始針對土壤污染、原生態消失等負面效應採取對策。 通過深度翻耕、添加有機肥、以及關停污染工廠等辦法,使100多畝土壤恢復了生機。

    這是一場爭奪戰,就在這些化學品 侵蝕著土地的時候,大自然也在加緊它的掠奪。

    沙漠化的黃龍 正以驚人的速度 掠食著大西北,歷史上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 建立的國都 統萬城消失了,西漢中葉以後 穿越崑崙山和天山的交通要道 絲綢之路不見了。它們被迅速擴展的大沙漠所吞噬。這些,並不完全是歷史。土地退化、沙化的面積,仍在以每年3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 繼續擴展,相當於每年喪失一個中等縣面積 土地的生産力。

3/4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