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密集出臺房地産調控政策前後,地方政府也紛紛做出反應:上海降低公積金貸款限額,廣州嚴查閒置土地,深圳打擊捂盤囤積,南京和杭州則對首次置業提供購房補貼。
縱覽各地方政府調控政策,一線城市由於房價上漲過猛不得不出手遏制,二線城市則繼續執行優惠政策。在中央層面房地産政策漸趨明朗之後,地方政府調控同樣“雷聲”大。不過,這些措施能否收到明顯效果,尚需時日加以觀察。
一線城市調控風聲緊
在二套房貸政策收緊前夕,上海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率先表示,將從稅收信貸政策調整、加大普通商品住房供應、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加強市場監管等四方面採取措施,以遏制地價、房價過快上漲。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也宣佈,人均住房面積小于33.4平方米而再次購房的,為購買“改善型住房”,對購買第二套改善型普通自住房的,公積金貸款最高限額由80萬元降低為60萬元。
廣州市幾乎同時提出,擴大土地和商品房供應,盤活閒置土地,抑制房價過快上漲。2009年12月30日,廣州首度明確對閒置土地徵收增值地價。廣州市國土房管局負責人稱,一旦新政實施,被認定是閒置用地的地塊,開發商首先要補交的增值地價,可能就是原來地價的幾倍甚至十幾倍。
開發商囤地成本將大大增加。業界最為關注的是,土地閒置費不再按月計收,而是統一規定按出讓土地價款20%或劃撥土地價款20%一次性徵收,逾期不繳納土地閒置費的,自逾期之日起按日加收應繳土地閒置費總額1%。的滯納金。
2009年以來,廣州市開始逐步對2007年底至2008年初出讓的幾幅高價土地進行處理,被收回的原中萊地王已在2009年重新出讓,金地的番禺地塊則實行退地退款,保利金沙洲和富力雲祥路地王還在商議中。而新辦法的出臺讓那些囤積或閒置土地的開發商承擔著更大的風險。業內人士認為,廣州閒置地處理細則若能嚴格認真執行,對於縮短房企開發週期,防止囤地、囤房,可能會産生一定成效。
一邊是嚴查閒置土地,另一邊再次提出限價房。廣州市房管局局長謝曉丹表示,2009年上半年喊停的限價房用地可能重啟,具體的供應規模正在調查摸底。
而深圳市國土委則開始對全市房地産開發銷售、經紀、估價等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全面清理整治。查處房地産開發企業違法違規行為,包括非法預售、發佈虛假廣告、囤積房源、合同欺詐、售樓現場不按規定公示規定事項、不按規定填報項目手冊、未取得預售許可前違規收取定金、意向金、誠意金等。
隨後,深圳市又將2010年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大幅提高,計劃建設保障性住房從2.23萬套增至約5萬套。翻倍的數字表明,深圳市政府欲通過加大保障性住房供應量,解決中低收入住房問題,並平抑市場房價。
二線城市或繼續力挺
就在國務院下發《關於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的同時,2009年賣地收入高達1200億元的杭州市推出了29條房産新政,不論是否杭州戶籍,手中無房者在杭州市區購買140平方米以下的普通住房,就可獲得房款總額1.3%的財政補貼。
不僅是首次置業給予補貼,在市區僅有一套住房,在2010年出售住房,並重新購買普通住房的,同樣給予房款總額1.3%的購房補貼;因房屋拆遷選擇貨幣安置的,在市區購買普通住房給予超過貨幣補償款部分1.3%的購房補貼。
杭州天龍房産仲介表示,營業稅“2改5”對炒房和購買非普通住宅抑製作用明顯,但杭州的新政相當於補貼了因營業稅受影響的客戶,抵消了宏觀政策的執行力。新政中一戶家庭年滿18周歲子女購買第二套住房,享受首套住房貸款的相關優惠政策,這對一些炒房家庭,繼續起著“鼓勵”作用。
不僅僅是杭州,南京市在2009年底就率先提出購房補貼。在南京市首次購買普通住房(144平方米以下)的,給予總房款0.5%的購房補貼,僅有一套住房的改善型購房家庭,在2010年出售原住房並且重新購買普通住房的,也給予房款總額0.5%的購房補貼。而個稅補貼則將取消,之前南京市對超過兩年的二手房買賣,繳納個稅後政府還要補貼40%,2010年政府不再予以補貼。
1月6日浙江省舟山市也宣佈,對首次購房者給予所徵收契稅全額的財政補貼,對以家庭為單位在舟山僅有一套住房的改善型購房者,個人所得稅全額或差額退還。而長沙2008年底出臺的購房補貼也繼續執行,長沙市的首次置業低收入家庭可繼續享受8萬元的購房補貼。
調控效果仍需觀察
對於地方政府出臺的種種政策,業內評價不一。深圳市房地産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表示,深圳市嚴查捂盤在操作中存在難度,對捂盤惜售定性存在法律障礙,查處捂盤惜售與行政干預過度之間很難平衡。
而對於認籌和收取誠意金,深圳有開發商指出,如何界定無證認籌也是個難題,現在開發商賣樓認籌,不再直接收錢,而是與銀行合作,客戶繳納的誠意金都存在銀行賬戶裏。客戶根本不用擔心開發商因資金緊張,收錢來緩解壓力,主管部門也無法判定開發商無證認籌收錢。
深圳市房地産研究中心此前曾在報告中承認,今年房價高漲,與開發商囤積房源、捂盤惜售也有關係。但迄今為止,未見到主管部門對此做出任何説明。其實,深圳一直規定樓盤拿到預售證之後10天內必鬚髮售。但2009年大部分開發商都採取分批推盤策略,大多數樓盤開盤都在3次以上,甚至有的達到了9次,不同程度地存在捂盤嫌疑。2009年上半年,深圳在售的54個樓盤,有近30個拿證到發售的時間超過了10天。
深圳中原地産研究部則表示,這一系列政策對市場可能短期內有影響,但決定房價走勢的還是信貸政策和利率環境,需要持續觀察。
而在剛剛舉行的“中國地産新視角高峰論壇”上,金地、首創、萬科等開發商都集體回應地産調控,坦言對樓市政策仍然樂觀。金地相關負責人稱,2010年開發商“不差錢”仍會持續,因為流動性沒有很快地消失,老百姓對未來預期的調整也不會那麼劇烈,所以房地産行業是可以持續發展的。而且,今年開發商資金充裕,沒有“降價賣房”的動力。從近期一些開發企業拿地的狀態來看,也表現出對市場的樂觀。
而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坦言,無論情況怎麼變,開發商希望的是“今年的地價、房價都要穩定,出現一個趨穩的狀態”。
土地財政應弱化
近期,中央新一輪房地産調控政策密集出臺,各級地方政府隨即因地制宜制定配套和細化措施。總體而言,各地政策中,遏制高房價的有力實際措施並不多見;且具體執行留有很大迴旋餘地。
業內人士指出,受制于“土地財政”,地方政府與開發商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利益共謀”。中央對地産的調控政策最終要見效,尚需弱化“土地財政”這一地方政府主要的財政收入模式,建立能保障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可持續增長機制;否則,調控可能演變成“空調”。
現在,市場對國務院提出的“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政策目標,既有希望也有擔憂。畢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應對之風,常常會使房地産調控“無功而返”,2006年後兩度大規模房地産調控便是前車之鑒。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的財政收入模式。只要“土地財政”依然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那麼,依託地方政府落實的房地産調控政策,最終可能會走樣。
2009年,全國土地市場交易異常活躍,排在前20位的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高達8019億,同比增加160%,多數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比重達到30%-45%。
以北京為例,2009年通過招拍挂方式成交的各類土地達247宗,成交金額達928億元,土地出讓金收入佔財政收入比重達到45.9%。2009年,北京新房交易額佔同期GDP的60%以上。在2009年超額完成1000億元土地儲備計劃後,北京市將繼續執行新一輪“千億元土地儲備開發”,預計在2010年年底前完成4500公頃可上市住宅用地的土地儲備,相當於北京近3年來的實際供地量。
顯然,土地收入和房地産業相關稅收是地方財政的主要“口糧”之一,房地産市場降溫、趨冷並不是地方政府所希望的。2008年樓市蕭條,多數土地流拍,使得地方政府收入銳減,經濟發展也明顯放緩。市場轉暖後,為了GDP考核目標,為了當地社會發展,地方政府急需大量資金“幹實事”。利用手中掌握的土地獲取資金,便成了地方政府最便捷的生財之道。而鋻於高房價會推高土地價格,地方政府理所當然希望維持高房價,從而獲得更多的土地出讓金。
地方政府通過供地給開發商大量套取銀行資金,開發商以土地抵押的負債不斷膨脹。一旦市場趨勢性下跌,資産縮水就會引發債務償付危機。更重要的是,土地開發愈演愈烈,會造成房地産供應過剩,而房地産過剩的本質是金融産品過剩,其後果便是類似于美國次貸的金融危機。這一風險值得高度警惕。
責編:楊淯婷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