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CCTV2今日重磅推出大型電視紀錄片《國情備忘錄》

CCTV.com  2009年12月21日 10:2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第三集 農字當頭

    三十年改革開放,我們解決了大量的農村的貧困人口問題,我們現在農民的總體解決了溫飽問題,正在向小康方向邁進。但是我們要看到我們現在的農民的人均收入也僅僅是相當於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落後我們城鎮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這個差距現在還是在繼續擴大。三農問題由此成為中國政府關注的重點。

    工業化進程大都伴隨著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今天,儘管中國農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已經下降到11.3%,可農民仍然佔到總人口比重的近60%。中國有2.4億農戶,這種一家一戶式的微型家庭農場面積 平均只有0.5公頃。

    農民不小康,中國不小康。為什麼我們會長期存在城鄉的巨大差距?農民增收難在何處?鄉鎮企業發展的難點在哪?農民進城務工是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希望所在?農民進城後新的問題又有哪些?

    第四集 蒼茫大地

    我們曾長時間認為中國的土地似乎是無限供給這樣一個狀態,我們土地的供給不會出現問題,但隨著我們30年工業化城市化不斷地推進,我們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資源的問題。現在走到中國的每一個城市,甚至到一個縣裏你都會聽到他們在講我們這裡需要是土地的指標,我們這裡用地不足。如果現在各個地方各個行業我們的用地需求加在一起的話,甚至可能要超過我們的國土面積。

    然而,中國是一個多山之國,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説法,國土之上,山地和丘陵佔土地的2/3。只有1/8可以用作耕地。我們的國土面積比印度多600多萬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積卻比印度少7億多畝;

    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8畝,其中有9個省區人均耕地面積低於1畝, 3個省區人均耕地面積低於0.5畝。有666個縣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 組織確定的0.8畝警戒線。在全世界26個人口超過5000萬國家中,我國人均耕地數量僅比彈丸之地的孟加拉國,日本國略勝一點,排在倒數第三位。

    為什麼要保護18億畝耕地紅線?我們就是該如何使用土地?我們土地資源還能承載多少壓力?經濟建設需要土地,種糧吃飯需要耕地,我們必須在這兩難之間作出選擇。

    第五集 資源掃描

    早在150年前,一位叫李希霍芬的德國人隨外交使團來華。他在兩赴山西考察之後,發出這樣的感慨:“中國是世界第一石炭國”、“山西煤炭資源可供世界二千年之用”。地大物博也出現在中小學的課本中。但是,在工業化的今天,我們要重新審視我們的資源現狀了。

    中國資源從總量和數量上來看並不少,有176種礦産資源。但人均卻會是另外一番景象。我國煤炭人均可採儲量98.94噸,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53%。石油人均可採儲量僅為世界人均的15%。天然氣人均可採儲量僅為世界人均的10%。

    但我們對資源的消耗卻是巨大的。中國的京津唐地區、長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平均每創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德國和法國的7.7倍,是 日本的11.5倍。

    我們現在每年消耗的鋼鐵佔了世界消耗總量的25%還強,我們消耗的水泥量佔了世界消耗水泥消耗量的40%。我們消耗的煤炭超過了世界煤炭消耗量的35%,資源消耗日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出過警示:為了人類社會美好的未來,我們再也不能為所欲為地向自然界貪婪地索取,恣意地掠奪了。因為,我們不只是繼承了父輩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兒孫的地球。千年前,《資治通鑒》裏的語言今天仍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

    第六集 山水之間

    1980年,中國郵政部門為了保護白暨豚專門發行的兩枚郵票。但是,2006年,一支由來自中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25位專家,組成的一支“長江淡水豚”科學考察隊,順著江面,長達3400公里,用高位望遠鏡、聲納設備等先進的科學儀器去搜尋白暨豚的蹤跡。最後,不得不遺憾地宣佈,在38天的科學考察活動中,沒有發現白暨豚的身影。

    這種已經在中國的長江中生活了2000多萬年,被稱為“長江女神”的大型水生動物,正在慢慢地從我們的視線中消逝:我們生存的環境怎麼了?

    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已經達到了367萬平方公里,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過149萬平方公里,整個大小興安嶺可採成熟林木蓄積量也只剩下不足10%。中國的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於瀕危狀態,中國湖泊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公里,酸雨覆蓋面積已經佔到了國土面積的30%以上。全國600多座城市中,除縣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圍中。

    西方的工業發達國家在環保方面都是走了先發展後治理的道路。我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既保護環境,又實現經濟的增長,我們現在要做的是什麼呢?

2/3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