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國內財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人口紅利面臨衰竭 我國或步入人口負債期

 

CCTV.com  2009年12月11日 07:4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綜合  

  據上海證券報 新華社昨日刊發的調查文章稱,截至2008年底,全國老年人口增至1.69億,佔總人口的12.79%,並正以年均近1000萬的增幅“跑步前進”。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學系主任、復旦大學講座教授王豐分析認為,這意味著中國人口紅利的獲利期即將結束,取而代之的是老年人口負擔呈累進式加重趨勢的人口負債期。

  專家認為,教育改革、養老保障制度改革,以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勞動生産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引擎將成為應對之策。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經濟盡情享受著廉價勞動力帶來的優勢,然而新一輪的“用工荒”已經敲響了警鐘,這樣的“人口紅利”正在面臨挑戰甚至是行將枯竭。據記者了解,隨著“民工荒”的出現,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中小型企業的日子越發難過,或倒閉或遷至安徽、江西等內陸省份。

  “從經濟學角度講,當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逐步轉移直至枯竭的那一刻,就是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捩點,這就是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的‘劉易斯拐點’。”上海市社科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研究員説,“‘劉易斯拐點’的出現,往往是人口紅利消失的前兆。其間,初級工人薪資水平和勞動成本會成倍提高,中國吸引外資的優勢將逐漸減弱,對各行業發展影響很大,且趨勢難以在短期內被扭轉。”

  王豐分析説,人口老齡化將帶來社會撫養比不斷提高,加大消費性人口比例、降低生産性人口比例,嚴重影響勞動生産率。屆時,人口紅利將徹底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活力。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部分地區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現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研結果也顯示,中國目前已經轉移出2.3億農村剩餘勞動力,僅剩下2481萬人,而且基本為難以轉出的老弱病殘。

  “從人口學角度講,工作壓力大、不婚比例有所增加、生育子女費用和撫養教育費用大幅提高、人們樂於新生活方式等因素,導致當前我國育齡婦女的生育意願持續下降,使我國在低生育率的背景下出現了人口負增長慣性。”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教授説,這使得勞動年齡人口在向老年人口轉變的過程中,由於缺少人口補充而造成人口紅利的消失。

  無論從經濟理論還是人口理論上分析,人口紅利並非某些人認為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蔡昉表示,“坐享人口紅利的時代即將逝去,儘快著手應對人口紅利轉變為人口負債以保持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

  如何規避人口紅利枯竭的負效應?人口學家、經濟學家日前紛紛公開表態,就如何最大限度發揮當前的人口紅利、規避人口紅利轉為人口負債時産生的負效應等問題,從人口生育政策調整、教育改革、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相應建議。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勞動生産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引擎。”蔡昉説。

  日前結束的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經濟工作重點要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上下功夫,這為積極應對人口紅利的枯竭提供了新的契機。

  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撰文指出,當前,造成我國資源環境主要壓力的已經不再是人口增長,而是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蔡昉也認為,人口紅利消失未嘗不是件好事,它能催促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只要實現技術進步和産業升級,就能提高勞動生産率和核心競爭力,規避人口紅利枯竭帶來的巨大風險。”

責編:陳平麗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