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理財參謀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投資理財流行“傍大腕” 兩大技巧必備

 

CCTV.com  2009年11月15日 16:0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文匯報  

  A股市場向來不缺乏各種各樣的題材和概念,這一次,“明星概念股”成為近期市場上最受追捧的熱門題材。鄧婕、徐帆、馮小剛、郭冬臨、余秋雨……這些原本應該是娛樂頭條的主角,近期卻頻繁出現在財經新聞中,讓人頗感意外。隨著“華誼群星一夜暴富”、“余秋雨十年潛伏徐家匯商城”的樣本效應被無限放大,明星人物炒股的手法和路徑正在被許多散戶紛紛效倣。有專家指出,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震蕩市中,“傍大腕”或許是一條不錯的終南捷徑,但在嘗到甜頭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其中蘊藏的風險。

  投資流行“傍大腕”

  從徐帆、鄧婕被指是浙江東方大股東,再到如今郭冬臨被發現“重倉”中電廣通、盾安環境,明星概念股成為股市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雖然專家一再提醒所謂的明星“重倉持股”最終可能只是莊家設下的圈套,但一個個漲停板,讓許多跟風的投資者賺得盆滿缽滿,“傍大腕”的賺錢效應讓眾多散戶食髓知味。

  掀起這股娛樂風潮最早的要算是ST國中,其在停牌3年後於今年4月17日正式復牌,當日最高曾到10.82元,較停牌前漲了近10倍,成為今年股市中最先出現的一隻牛股。而更為勁爆的是,ST國中第一大流通股股東正是青島籍的著名影星陳好。其後,余秋雨購買原始股8年賺錢上億,以及華誼群星集體造富。一時間,各路明星借資本市場大發橫財的消息接踵而至,這與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依然在6124點下滑的行情中被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實,在投資市場上的“傍大腕”、“傍明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間接投資股市的品種,如基金、集合理財産品領域,“傍大腕”、“傍明星”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只不過在這裡,所謂“明星效應”是以“五星級經理”、“明星基金”的形式出現的——像華夏的王亞偉、上投摩根的呂俊、交銀施羅德的鄭拓、興業全球(340006,基金吧)的王曉明等,在一些普通投資者心目中都是有一言九鼎、一呼百應魔力的明星人物。而基金公司在推出基金新品種時,也正是抓住了普通投資者這種“傍大腕”心態,順水推舟、以“明星經理”管理基金為噱頭吸引投資者,雙方可謂各得其所皆大歡喜。

  不過,“明星經理”招牌有時候也會是一把雙刃劍,以上投摩根為例,2007年,首任投資總監呂俊出走、接任投資總監孫延群病逝、上投摩根的靈魂人物王鴻嬪近日也提出辭呈,上投摩根旗下的各只基金“明星光環”消失殆盡,規模也開始大幅縮水。根據晨星排名,中國優勢、內需動力、阿爾法、成長先鋒等四隻基金排名均在同類基金百名之外。

  “追星”誤區要避免

  有關人士指出,雖然投資者對明星基金經理的定義“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但判斷一名基金管理人是否夠格“明星經理”,投資者首先必須走出以下常見的認知誤區。

  誤區一,基金業績長期高於同類平均。投資者通常認為,基金經理的過往業績優秀,未來同樣會取得輝煌的業績。試想:如果某基金經理剛剛接手一隻基金,恰巧基金的持倉結構符合市場上漲的主流,原來持續低迷的業績開始展露頭角,這應該歸功於新基金經理呢,還是老基金經理的功勞?顯然,基金的業績並沒有真實反映基金經理的投資管理能力。

  誤區二,獲得五星評價的基金管理人一定是明星基金經理嗎?將星級評價與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相提並論,代表了多數投資者的心聲。對於新基金,星級評級簡化了基金篩選的過程,是對歷史業績和風險的綜合描述。就像過往業績和阿爾法一樣,星級評價並不預示未來的表現。此外,星級評價的對像是基金,不針對基金經理。例如,當某一優秀的基金經理離任後,原來基金的五星評級不會隨著基金經理的離職而改變。當他接管評級為一星的基金,提高星級的唯一辦法只有努力做好業績。

  “傍大腕”有技巧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投資市場競爭的加劇,投資産品、尤其是基金的“同質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普通投資者迷信“明星基金”、“五星級經理”無可厚非,但在選擇“傍”哪位“大腕”時,並非是“腕”越大越好,還是要有自己的標準。

  首先,看投資風格是否“對胃口”。依據公開資料,緊密跟蹤“明星經理”具體持倉狀況,觀察其在不同市場階段投資風格的變化發展。長期來看,投資于大盤股的基金業績表現相對平穩,主要投資于中、小盤股的基金業績波幅相對較大,特別是市場處於大幅回調時。需要強調的是,不同的基金經理在管理基金的過程中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投資風格,其風格構成對組合風險與回報的預期。

  其次,“腕”不能太大。這就要求密切關注“明星經理”管理的資産規模增長,因為基金規模的大小將直接影響基金的業績,因此在選擇“明星經理”或“明星基金”時,並非是“腕”越大越好。應該注意的是,當某只基金吸引新資金流入,資産規模增長到了一定程度,回報可能會被太多的資産拖累,從而由前列回歸到同類平均水平。今年以來,不少基金在大比例分紅或拆分的推動下資産規模迅速膨脹,從原來的“苗條型”變身“巨無霸”,為此需要密切觀察其投資風格是否發生相應的改變,隨時做好“移情別戀”的準備。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