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亞洲經濟的轉向:從依附走向自主

 

CCTV.com  2009年09月16日 08:1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綜合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受金融危機衝擊,亞洲經濟開始從依附型向自主型轉變。這一經濟增長模式的重大變化,不僅將影響本地區的經濟構成,而且也將對世界經濟的現有格局形成挑戰,對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多個市場都將産生深度影響。

  金融危機一週年。這一年來,儘管世界經濟撲朔迷離,但有一個變化趨勢是明顯的——在遭遇金融危機重創之後,亞洲經濟增長模式開始發生微妙變化,出現了由依附型向自主型轉變的苗頭。對亞洲來説,這一新增長模式的改變是不尋常的。它不僅會影響本地區的投資、消費及商業模式,而且還將對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現有世界經濟秩序産生全面的影響。

  何以見得?

  首先,亞洲經濟在本次金融危機中所遭受的打擊,要遠遠超過人們的預估。如何擺脫外需依存度過高的困局,改變依附型經濟的被動局面,向內需要增長,特別是從本地區居民的潛在消費需求中尋找新的增長動力,這已成為亞洲地區經濟領袖們思考的重要課題之一。

  長期以來,亞洲經濟基本上都是以滿足外需的方式保持增長的。不論是日本這樣的發達經濟體,還是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不論是率先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或地區,還是其他的後起之秀,在其起步階段,都是以加工貿易的方式開始起飛的,如日本、韓國等國,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都嚴重依賴於外需。

  然而,這場由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引發的金融危機,給我們上了一課。人們發現,外部需求雖然有諸多好處,但也扭曲了本地區的供求結構,尤其是産業結構與本地區居民的消費結構不相匹配。一旦外需萎縮,遭殃的不僅是企業,還有無數的産業工人,並將使整個地區的經濟陷入混亂與被動之中。

  現在,不少亞洲國家和地區提出,我們要從內需中尋找增長動力,亞洲需要自己的內需尤其是消費來推動經濟增長。這既是應對當前危機的治標之舉,也是尋找新的發展出路的治本之舉。

  其次,從亞洲地區的經濟發育程度看,亞洲經濟現在也已經到了主要依靠內需來保持穩定增長的發展新階段了。在最近30年裏,亞洲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的發展之快是舉世矚目的。在亞洲,既有像日本這樣的先富之國,也有像中國這樣的後起新銳。總體上,亞洲的人均GDP顯示,這個地區已經到了又一個上升階段。

  從供給與需求結構來看,亞洲的生産與消費“別具特色”,完全有條件實現本地區經濟的“內在平衡”,並形成良性的內部循環,從而可以抵禦像國際金融危機那樣的外部衝擊。從供給看,亞洲是“世界工廠”,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基地,一、二、三次産業門類齊全,基本上可以滿足絕大部分需求;從需求看,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場最大的地區,也是發展差異度最大的地區,各種不同的需求,為這個地區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現在,亞洲各國家和地區在謀求多邊共贏、攜手發展方面表現非常活躍,歐美等經濟巨頭也想尋求與亞洲的進一步合作,試圖借助亞洲的經濟增長動力,來扭轉當前的頹勢,讓世界經濟的列車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上。

  亞洲經濟的重大轉向,正在形成中的亞洲新經濟增長模式,是在這一次金融危機的陣痛中産生的。這種大格局的調整會帶來哪些變化?又會造成什麼後續的影響呢?

  首先,對亞洲而言,這將會對本地區的投資、消費及商業運營模式等産生直接的影響。亞洲經營者們將會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投入到對本地區居民的關注上,尤其是會用全新的眼光來打量本地區的消費需求。最近的例子是,中國推行的“家電下鄉”政策,不僅惠及了中國的農民,也惠及了其他經濟體,使他們在一片蕭瑟中,發現了暖意與救命的商機。

  其次,更深一層看,亞洲新經濟增長模式一旦形成,不僅會影響本地區的投資、生産與消費的現有結構,以及本地區的商業運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很有可能會影響亞洲人的經濟視角,將明顯增強亞洲人的主體意識。以前,亞洲人好像只配為別人打工,亞洲的生産線也好像只是為發達經濟體定制的,是廉價産品大工廠。這樣的意識將會漸行漸遠。

  由此,也將帶來另一個變化的是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即將對現行世界經濟關係特別是歐美等發達經濟體與亞洲等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原有關係進行重新調整。設想一下,當中國等亞洲國家和經濟體主要依靠內需來調節經濟,當外需已不再構成對本地區的致命衝擊時,現有各主要市場的價格體系,如股市、期市、匯市及糧食和重要生産資料市場的價格運行走向會出現怎樣的表現呢?這是一個需要用超宏觀眼光來看待的問題。(作者 亞夫)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