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貨幣政策踩準了適度寬鬆的節拍嗎

 

CCTV.com  2009年09月09日 08:2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證券報  

  對於近期銀行信貸大幅回落,不能簡單理解為政策的轉向。衡量貨幣政策鬆緊的關鍵因素不是信貸增速的高低,而是其能否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因此,股票市場的投資者無需驚慌,隨著宏觀經濟不斷向好和上市公司業績的改善,股市或將逐漸完成前期由流動性和通脹預期支撐的“非典型牛市”向以業績支撐的真正牛市的轉變;而房地産市場前期在通脹預期支持下的上漲行情不具可持續性,未來倒有可能出現回落和調整

  7月份信貸增量大幅回落到3559億元,而據多方信息顯示,8月份新增信貸仍將在低位徘徊。今年上、下半年信貸增幅的巨大反差,被諸多市場人士理解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已發生轉向,這也成為近期股市出現大幅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際上,近段時間,圍繞信貸增速,對貨幣政策方向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過。上半年,由於信貸增量達到7.37萬億元,主流觀點認為貨幣政策已不是適度寬鬆,而是過於寬鬆,甚至擴張;近期信貸增速出現的大幅下降,又被不少市場人士理解為微調過度,甚至緊縮。照這樣説,開年以來的貨幣政策要麼過度,要麼不足,似乎始終沒有踩準適度寬鬆的節拍。

  不過,依筆者看來,以信貸增速的高低來衡量貨幣政策的鬆緊,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衡量貨幣政策鬆緊的關鍵因素不是信貸的高低,而是要看信貸能否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

  筆者認為,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取向應該在繼續落實適度寬鬆的基礎上,適當運用市場化手段,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産業政策、金融監管等方面的協調與配合,對信貸增長進行引導,促使銀行信貸在適度均衡增長的基礎上投向與擴大內需、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結構優化相關的産業和行業當中,為我國經濟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上半年大規模信貸

  成功打掉通縮預期

  客觀來看,上半年大規模的信貸投放不但為宏觀經濟走出低谷奠定了良好的資金環境,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打掉了通縮預期。半年前,社會各方對通縮預期都很強烈,以至於央行主要官員都不得不撰文提出“通縮三要素論”,為中國經濟不會陷入通縮辯護。而如今,CPI、PPI依舊為負值,但社會中通縮預期卻不見蹤跡。緣何出現如此大的變化?當然是得益於宏觀經濟政策的及時轉變。

  在經濟低谷時期,由於經濟增長前景暗淡,市場風險水平高企,商業信貸嚴重萎縮,而商業銀行出於防範風險的考慮往往大幅壓縮信貸規模,從而造成市場經濟中的企業普遍面臨著流動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的困境,這就導致企業在投資甚至正常資金支付方面更加趨於保守,從而造成市場經濟活動日趨低迷。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導致通貨緊縮的形成。

  因此,在通縮預期尚未形成之際,利用各種政策工具迅速扭轉預期,就成為中央銀行宏觀調控的重中之重。通過上半年貨幣信貸政策的及時調整,我國宏觀經濟當中的通縮預期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扭轉,經濟領域也正在出現越來越多的回暖現象。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國央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而且,對於上半年信貸增速的偏高,也不能完全歸因于貨幣政策的過火。因為,在經濟復蘇時期,貨幣供給呈現很強的內生性,即地方政府項目的融資衝動、商業銀行派生貨幣的能力,使得中央銀行難以通過調控基礎貨幣而完全控制廣義貨幣增量。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