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國內財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建國60年中國經濟顯現八大變化

 

CCTV.com  2009年09月08日 08:3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經濟參考報  

  我國已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

  國家統計局7日發佈《新中國60週年系列報告之一:光輝的歷程宏偉的篇章》,指出: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的60年間,中國經濟出現了八個方面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是國民經濟綜合實力實現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歷史性巨變,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1952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只有679億元,2008年達到了300670億元,年平均增長8.1%,2008年的經濟總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創造的財富量就超過了1952年一年的總量。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0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已經達到277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國已經由長期以來的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

  二是商品和服務實現由嚴重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主要工農業産品的供給能力名列世界前茅。糧食的發展變化最能體現建國以來我國農産品供給能力的巨大進步。1949年我國糧食産量只有11318萬噸,人均209公斤;2008年糧食産量達到52871萬噸,比1949年增長3.7倍,人均産量增長91%。主要工業産品産量成倍增長。2008年與1949年相比,紗産量增長64.7倍;布增長36.6倍;糖增長71.5倍;原煤增長86.3倍。

  三是經濟結構實現由低級到高級、不均衡到相對均衡的巨大調整,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明顯增強。

  建國初期,我國基本上是個農業國,1952年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51%。到2008年,第一産業由1978年的28.2%下降為11.3%,第二産業由47.9%上升為48.6%,第三産業則由23.9%大幅上升至40.1%。

  工業結構也實現了從門類簡單到齊全,從以輕工業為主到輕、重工業共同發展,從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導,向勞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共同發展的轉變。同時,所有制結構經歷了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到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歷史性轉變。

  四是基礎設施和基礎産業實現由薄弱到明顯增強的巨大飛躍,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尤其是能源生産能力由弱變強,終結了“貧油”、“缺電”歷史。2008年,我國能源生産總量達到26億噸標準煤,比1949年增長108.5倍,年均增長8.3%,已經成為世界上除美國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産國,能源總自給率達到90%。交通運輸建設成效顯著,鐵路營業里程由1949年的2.18萬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7.97萬公里,增長2.7倍。

  五是對外經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規模均躍居世界前列。60年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由1950年的11.3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16億美元,增長2266倍,年均增長14.2%。1979-2008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8526億美元,平均每年284億美元,2002年以來利用外資一直居於世界前三位。

  六是人民生活實現由貧困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標邁進。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18.5倍,年均增長5.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

  七是科技和教育實現了落後到突飛猛進發展的轉變,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目前,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已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八是文化、衛生、體育、環保等社會事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 (記者:方燁)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